关于印发《无锡市惠山区2022年教育工作要点》
的通知
各直属学校,各镇(街道)中学、中心(实验)小学、中心(实验)幼儿园、社区教育中心校,各民办学校(幼儿园):
现将《无锡市惠山区2022年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单位认真学习,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工作重点,切实予以贯彻落实。
附件:《无锡市惠山区2022年教育工作要点》
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
2022年1月18日
抄送:无锡市教育局,惠山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
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经开区管委
会,高新区(筹)管委会,农业产业园(筹)管委
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附件:
无锡市惠山区2022年教育工作要点
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的重要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区教育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国、省市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五地四创”决策部署,继续紧盯“两个走在前列”的惠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谋划新发展策略,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健全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普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五育并举、公平优质、特色鲜明、引领未来”的新时代高品质惠山教育,为推动惠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流教育强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以一流的工作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突出政治引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武装。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程,用党的科学理论铸魂、释疑。要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教师,自觉从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两个确立”作为深刻的政治领悟、政治信念,把“两个维护”作为最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忠诚。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充分挖掘并用足用好身边的先进榜样和区域红色资源,持续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
2.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创新思路、创新项目、创新举措,凝炼“1+6”书记工作室建设成果,扎实做好基层学校党建“书记项目”,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教育架构。加大“四访”区级党建品牌项目和“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建设力度,培育新一批省市级品牌项目,进一步丰富惠山教育党建品牌内涵。深入推进“五化”示范支部创建,坚持以党建推动工、团、妇和少先队建设,积极培塑群团工作品牌,充分发挥其协同育人功能。
3.严肃意识形态管理。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筑牢学校意识形态防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和辨析引导,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研究,加强师生政治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教育,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完善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强对各类校园社团、媒体、图书、论坛、报告会等的管理,防范错误的思想、言论、行为对学校师生的渗透和影响,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4.夯实组织建设基础。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序组织干部培训,着力提升其岗位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推动年轻干部异校交流、机关与学校交流。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学校领导干部岗位设置(中小学一正三副、幼儿园一正二副、社区中心校一正一副)规定,优化校级领导配备,通过对干部的选拔、调整、考核,调动教育系统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常年在同一岗位的校级领导、局机关中层干部,加强岗位交流,逐步建立形成完善的干部轮岗机制,做到周期性选拔、常态化储备、滚动式管理,使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能力不断加强。
5.完善思政育人格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把思政课程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和课堂教学全过程。切实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落实校长书记上好“思政课”要求,充分发挥“第一课”的教育引领作用。确立“大思政课”观念,胸怀“国之大者”,强化思政课程实施研究,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结合、相互衔接,打通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积极研究探索,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做教书育人“大先生”,构建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
6.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要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加强党性修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持续组织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把惩治的震慑力、制度的约束力、教育的感染力有机统一起来。要探索构建教育系统学校巡察制度,发挥党内监督利剑和密切联系群众纽带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巩固惠山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突出优质均衡,构建完善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
7.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预警机制,全面推进区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教育)项目建设,全力保障省锡中锡西分校新建、省锡中体育馆扩建、洛社高中教学楼新建、玉祁高中综合楼新建及食堂扩建、省锡中实验学校改扩建、前洲中心小学改扩建、杨市中心小学扩建一期、石塘湾中心幼儿园易地新建、鸿墅幼儿园新建等项目建设,及时启动堰桥高中易地新建、惠山大剧院(省锡中艺术楼)新建、洛社实验初中新建、藕塘中小学改扩建、阳山中心小学安阳分校新建、米兰幼儿园新建、省锡中西漳实验学校(暂名)新建、长安中学教学楼新建等项目,确保各重点建设项目按时保质交付启用。
8.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园,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落实公办园覆盖率不低于65%且只增不减、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85%的要求。充分依托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建立公办园和民办园优质协同发展机制,落实普惠性民办园财政补贴标准,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均衡发展。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及时调低、调优班额。以创建促发展,年内争创 3 所省优质园和 4—5 所市优质园,积极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做好省市级幼小衔接实验结对试点园(校)建设,探索健全幼小联合教研机制。
9.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年度目标和问题清单,一校一策,有序推进。更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监测,扎实开展国家和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通过建立“超班额”审批制度,把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大班额”问题彻底扭转过来,秋学期起,起始年级严格按照省定办学标准招生。积极推进无锡市第三轮“新优质学校”建设,积极实施“优质特色学校”培育工程,推动学校特色项目向学校特色嬗变。进一步落实“双减”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强化高质量课程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按照“一校一策”原则,继续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
10.促进普通高中品牌特色发展。积极推动无锡市“国家级‘双新’示范区”项目校建设,全力保障省锡中国家级“双新”示范校建设,确保高水平通过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评估验收。全力做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指导新一届高二学生平稳规范有序选科走班。对接国家“强基计划”、省级“英才计划”和“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协同贯通培养机制,做好学科竞赛工作,推进省级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建设。
11.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落实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巩固和提高特殊(融合)教育普及水平,完善特殊(融合)教育保障机制,提升特殊(融合)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好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作用,为各校(园)普特融合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加强特殊(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专职师资培养,区特校要深化省级项目建设,推动融合教育课题研究、课程建构、课堂教学及师资队伍、教育质量高品质发展。推动惠山特校发展职高教育,启动学前部实验。做好未入学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强化专业指导,科学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工作。
12.促进职业教育全面提质升级。以落实“提质培优”“攀登计划”“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样板校”等任务清单为主线,打造职业教育专业品牌,积极创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领航学校”。适时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和招生人数,建成 1—2 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群。稳步推进“1+X”证书试点,积极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持续深化课证融通,深化现代学徒制实施。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产业学院进校园,建设国际教育二级学院,加快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围绕晋升高职院校创建目标,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年内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创建指标达成上迈出坚实步伐。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值”。
13.促进社区教育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完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体系。深耕“一校一品”,持续推进各类省市品牌项目创建,推动加强校际交流、区域联动,推进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和城乡社区教育高品质发展。加强区青少年宫建设,深化新课程研发,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艺术”“体育”“科技”类课程比例,架构“项目培训+主题活动”教育模式。加强区青少年宫与各分部、区外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区青少年宫影响力。发挥社区培训学院的作用,立足技能培训,办好老年大学,拓展老年受教育群体,积极探索实施“互联网+”培训模式,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智慧助老”服务,赋能社区治理现代化。
14.促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坚持民办教育的优质公益导向,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秩序。严格落实省市要求,建立民办义务教育资源统筹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学位管理办法,优先将随迁子女占比较高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政府购买学位范围。逐校核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依据相关标准控制招生规模,2022年秋学期开学前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人规模占比控制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以内。用好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机制,引导办好优质普惠民办学校,加强对优质普惠民办学校的政策扶持,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切实帮助民办学校提高学校管理及课程实施水平,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三、突出“五育并举”,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5.优化实施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五育并举”,最关键要在德育上有突破。坚持基本道德伦理建设,加强基本人文素养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扎实推进青少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教育实践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发挥好学校团、队组织在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活动,引导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价值。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努力形成文明创建与学校劳动教育、文明养成教育相整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注重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建设,注重宣传和弘扬优秀德育工作者的事迹、经验,完善优秀班主任评选常态化机制,构建德育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尝试建立全员导师制。持续提高现代班集体建设水平,推动积极德育与情感教育特色建设。加强学校红十字工作建设,培养师生热爱生命、友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推进法治、生态文明、网络文明、科技、安全和国防教育。
16.提升智育水平。全面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聚焦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着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要优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升教学质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将学习、观察、实践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化、合作化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强化学生读物管理,大力建设书香校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拓展各类科技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课程不止于课堂、学习不止于教室。
17.全面加强体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体发〔2020〕1号)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区体育和教育的优势资源,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持续推进青少年“5621”计划共同体建设,“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使学校体育特色不断彰显。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路径,推行“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深化学校“三队”建设,健全“普及+竞技”机制,推动高水平体育团队建设。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各中小学确保100%开齐开足体育课、100%开展每天阳光体育锻炼、100%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每周课内课外活动时长超15小时,每周课后服务安排不少于2课时体育特色活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发挥体育学业水平考试导向作用,不断提升从教人员业务能力,完善体育教师激励奖励机制。
18.创新开展美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仪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建立课程支撑、活动拓展、文化熏陶、评价引领“四位一体”的美育推进机制,整体推进学校美育发展,加强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区域学校美育新格局。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在“三团”建设已有成果基础上积极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等实践活动,多层次开展学生艺术节活动。
19.系统推进劳育。贯彻落实江苏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统筹配置劳动教育资源,丰富校内资源,拓展校外资源,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学生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及社会劳动的教育内涵,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劳动教育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立德、涵情,益智、增能,健体、育美”的积极作用。打造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劳动教育专项督导,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规范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查和指导。
20.重视健康教育。大力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全学段开设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健康观念、知识和能力。以学生睡眠管理为抓手,科学作息,养成日常健康生活习惯。强化安全、防疫等基本常识教育,加强避险与紧急情况应对能力培养。继续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全样本监测,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公开监测结果制度,表彰先进学校。强化学生手机管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着力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教室视觉环境达标工程,建立完善视力健康档案,确保学年度中小学生近视率较上学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用,探索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增强学生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筛查,大力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四、突出师能提升,着力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师资队伍
2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压实师德师风建设学校主体责任,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健全师德考评体系,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聘用、考核、晋升、评优的“一票否决”内容。建立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引导教师严守师德规范,坚决杜绝师德失范行为发生。建立师德大讲堂,开展“我为良师”全员行动,组织“我身边的良师”评选活动,宣传表彰优秀教师典型,发挥一线名师的正面引导作用,邀请师德模范现身说法,以德育德,以情化情,让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进一步提升“双减”背景下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2.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精心组织实施《无锡市惠山区教育人才培养“三航”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进一步实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培养“网格化管理”,为每一个培养对象对标对表,查找存在不足,制订“量身定制”行动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实现的路线图、时间表。健全完善包括增加优质课评比频次、放宽参赛者年龄、开展论文撰写指导等内容的骨干教师成长支持系统,助推骨干成长;大力推动教师万卷读书活动,举办首届“惠师生·慧读书”征文比赛,提升惠山教师人文素养;聚焦“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 “三生课堂”建设等专题,内联区内骨干,外引区外名师、专家,分层、分类,有序开展系列教研,提升师能;组织开展“惠风杯”“惠山教研杯”论文、教学设计、优质课、基本功、命题、中高考解题等专业比赛活动,以赛促培,以赛提能,拉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23.优化师资管理机制。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加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依据《无锡市惠山区“先锋英才计划”教育高质量人才引育实施办法》,加大高质量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出台《惠山区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不断优化识才聚才用才机制,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坚持深化“区管校聘”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师交流轮岗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延长轮岗时长,原则上一次轮岗时间由一年延长至二年。优化岗位设置管理,强调教师“满工作量”和学校中层职数审核备案制度,优化退任领导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提高用人绩效。深化以实绩论“英雄”导向,优化绩效分配方案,充分激发各类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骨干教师考核办法,激励骨干教师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争作贡献。加强编外聘用教师管理,提高编外聘用教师收入待遇,逐步降低编外聘用教师比例。要更加重视对教师的尊重、关心、爱护,采用人性化管理,既关注教师工作,也关心教师生活、情感,提升教师幸福感及对学校、对惠山教育的归属感。
五、突出质量提升,凝炼课堂教学改革“惠山经验”
24.坚持科研引领发展。深化科研机制创新,努力探索集“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在内的“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路径,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省规划办有关精品课题管理的最新标准和要求,制定区域管理规范,高标准做好省、市“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的过程性管理工作;开展“课题进课堂”调研视导活动,发挥“课题进课堂”系列主题活动的引领和推广作用。深度推进无锡市“未来学习创新基地”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教书育人: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研究》课题结题,提炼、巩固和辐射研究成果,努力形成区域课程改革新样态。精心设计第二届教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课程,提高办班品质。
25.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聚焦核心素养,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完善课程实施策略,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规范课程设置与管理,合理安排学科课程,强化非考试性课程教育,让“小学科发挥大作用”。注重课程设置的均衡性、选择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在课程的类型、内容、课时、评价和时间进度等方面作出整体设计与统筹安排。发掘学校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加强特色精品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STEM课程实验,完善“经典诵读”课程实施方案。着力探求“双减”背景下破解“双减”难题之策、之法,积极创新开设和拓展课后服务课程,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26.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聚焦新课程实施,深入研读并执行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新版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立场,增强变革课堂的信心、决心,坚持以核心素养培育夯实基础知识习得的原则,强力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入开展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双新”教学实践研究,加强学科典型性学习方式研究。深度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三生”课堂教学研究实验,准确理解“三生”课堂概念内涵,探索把握“三生”课堂实施要义、策略,创设切实的生活情境,回归课堂“生活”本真,重视课堂上教学情境动态而有效“生成”,灵活应对师生间、生生间思维冲突的生成,切实改变强控课堂预设的现象,形成具有鲜明惠山教育特质的“生命”形态的课堂范式。加快课堂教学形态深度转型,深入实施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开展体验性、实践性、探究性与合作性学习,探索项目化学习新样态。要加强科学、理化生等实验开设研究,重视学生“动手做”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加强新高考、中考研究,开展课堂教学专题研究和系列观摩研讨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中考、高考质量持续保持大市领先。
27.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把作业关,遵循“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相关要求,建立中小学生作业布置班级统筹机制、教师试做机制和作业评估机制,开展“基础性作业+弹性作业”模式、作业结构设置、作业类型创新、作业批阅评价等作业改革研究与实践活动,扭转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严把备课关,引导教师基于“五育”培植,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严把课堂教学关,健全过程性监控评价机制,确保教学有益增效。严把辅导关,引导教师勤于辅导,有效开展分层辅导、个性化辅导,杜绝有偿辅导。严把测试关,加强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质量,严控测试频次,提高讲评效率。
28.强化教研组队建设。以“课程、课堂、项目”为抓手,以强化学科教研组(中心)建设为载体,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凝聚教学科研成果、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科组(中心)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加强课程课堂实践研究,优化课程实施策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加强教研组(中心)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建设,强化教研活动过程管理,丰富教研活动形式,促进校本教研质量的提升。大力开展区本教研活动,加强专业指导,培植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以此带动区内学校共同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教学质量高位均衡。
六、突出依法治教,创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变革
29.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各校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各自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策略,修订完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以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形成学校文化育人体系,推动学校文化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并形成“软硬件”相互支撑的学校文化建设格局。常态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校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印记、“标识”系统。
30.大力推动学校内涵项目建设。以“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特色高品质的普高教育”为总体目标,以省市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特殊教育发展、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申报、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品牌铸就。推进省市幼小衔接结对试点园(校)建设。持续推进“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做好新一轮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积极建设市第三批“新优质学校”,大力实施“优质特色学校”培育工程。根据省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积极培育相关项目争创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深化普通高中教育高品质特色发展,总结推广省锡中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经验,强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
31.探索建立新型校际合作机制。深化学校办学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省锡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办好省锡中教育集团,加大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统筹力度,全面提升集团学校育人效能和教育品质。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强力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形成“局领导包干、科室指导、校际联动”的共同体建设策略,努力构建“校际联合结对、区域联片组团、区外联谊结盟”的共建共赢发展模式,促进惠山区校际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高质量发展共同体要制订切合实际的共同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强化项目引领,加强交流互动,开展深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推动区域内学校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共进、填谷筑峰、共同发展”的区域教育新格局,建成一批新优质学校和高质量发展品牌学校。加强对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的评估考核,将共同体建设成果作为年度绩效的依据,发挥评价杠杆作用,推动共同体健康发展。
32.合力推动“双减”政策高效落实。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推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住课堂教学管理的牛鼻子,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规范》《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规范》,优化作业设计,严禁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鼓励学校设立“无作业日”。强化考试管理,积极探究创新基于小学低年级无考试背景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结合惠山实际落实无锡市《第三方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办法(试行)》(锡教规〔2021〕2号),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丰富课后服务供给,特别要重视学生大阅读、思维训练等项目的开发实施,提高课后服务覆盖面和育人水平。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长效机制。
33.努力完善教育督导考评体系。建立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整改有力的区域督导机制,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对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督促指导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督学体系,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区域实际的教育评价机制,破“五唯”、化“内卷”,深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考试评价和学校评价等关键环节改革,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制订民办学校督导评估方案,进一步完善《惠山区学校高质量发展考核方案》,“减肥瘦身”,抓住关键,突出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权重,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实际成效,并作为对学校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对校长教师实施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据,引导和促进学校持续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
34.切实提高教育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区委教育工委对教育工作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格局。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显著增强各类教育发展协调性,师生配比、班级学额、设施设备等教育质量保障条件持续改善,课程体系、学业评价等基础性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促进学生多向度发展和多通道成才的“立交桥”。更加注重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努力为每个人提供在不同时期所需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学生资助政策实现所有学段、公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多途径多形式增加教师总量,扩大高层次人才规模。规范编外员工使用机制。
35.全面提升依法治教工作水平。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学校建章立制,遵从政策法规,大事集体决策,主动规避风险。完善学校章程,全面推进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动社会依法评价、支持和监督教育改革发展,强化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为一流教育强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严格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结合“省依法治教改革试点区”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细化落实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的制度体系,确保《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落地见效。规范行政许可审批程序,动态调整行政权责清单,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重大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建立教育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坚持从严治理,建立校外培训内容审查备案与监督制度,强化常态运营监管,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坚决依法惩治各类“校闹”“学闹”,切实维护好教师权益、学校秩序。
七、突出生态建设,持续提升教育发展保障水平
36.深入贯彻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惠山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对惠山教育未来五年发展进行了全面擘画,要深刻认识区域教育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谋求新发展策略,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切实提高工作站位、完善落实机制,依据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认真务实编制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主题,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把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教育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在推进实施、抓好落实中把规划蓝图转变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指南针和加速器。
37.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强化顶层设计,吸收先进科技成果,加强融合创新,统筹规划全区教育信息化项目,持续推进区域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动“智能”“慧育”。要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式。继续拓展云研训平台的多模式互动应用,持续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全力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均衡共享。进一步提升教育装备使用效能,智慧校园覆盖率要达90%以上。
38.坚决守牢校园安全稳定底线。围绕“四无”目标,健全学校安全防范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体系。抓好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完成“智慧技防校园”建设,加快消防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及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严格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抓好系统防范道路交通安全、校车、食品、消防、防溺水、防欺凌、反诈骗、实验室危化品等安全专题教育和反恐防暴、防震减灾、消防疏散、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努力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进一步强化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凡发生师生安全事件,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区教育局,违反相关规定的按重大信息报送事故处置。
39.积极推动教育合作交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教育合作交流,积极汲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努力促进区域优秀教育成果分享,开展包括师生互访、承担培训及校企合作在内的多方位交流合作,推动教育共同繁荣。继续做好新疆、青海、延安等地的支教工作,拓展与民族地区学校帮扶结对的途径与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区内学校参与国际交流,传播先进文化,建立友好学校,组建国际合作平台。持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扎实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品牌建设。
40.创新推进教育宣传工作。落实政务公开,加强正面宣传,准确及时宣传“双减”政策、教改发展典型,讲好新政策背景下的教育故事,传播新时代惠山教育好声音,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教育的舆论氛围。加强对教育系统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监管和维护,落实管理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强化监督考核,引导各校进一步规范内容发布,落实审核机制,加强内容建设,促进教育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学校不得擅自开设网站及新媒体账号,全力确保网络管控安全。健全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突发敏感事件信息上报和应急处置流程,提高舆情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