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天度镇村民把采摘的甜柿子装筐
寒冬时节,西府大地,456万亩冬小麦随风摇曳,成为一望无垠的动态绿毯。
纵观2023年,在宝鸡1.8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与冬小麦一起“破土而出”的,还有29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的高标准农田、22个新改建的奶山羊规模化养殖场、11户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个新创建国家级生态农场、10个全市区域粮食农事服务中心、14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这些“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如种子般播撒在西府大地,你会惊叹于这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更会惊讶于这里乡村振兴的发展速度。
“调”得出的新纪录——敢出手,能出彩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调结构”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田野间不断发力。2023年,西府大地农业史上的新纪录让人应接不暇。
“2023年,我在流转的800多亩土地上创下了自家的新纪录。”63岁的岐山县益店镇益锋村村民孟五长反问记者,“谁说种粮食不能流金淌银?”
孟五长的底气来自实实在在的数字。刚刚过去的2023年,他秋收玉米又种麦,在“端稳饭碗装好粮”的当下,小麦亩产超过500公斤,青贮玉米卖到各大养牛场,一年纯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
老孟“调结构”的绝招很清晰——种下的是“陕禾192”优质小麦,大大小小数十台农业机械组成“牛群”提高机械化水平。麦子黄了一茬又一茬,玉米收了一季又一季,老孟的绝招屡试屡验。2023年5月,喷药机率先出动“歼灭”小麦吸浆虫;6月初,麦浪翻滚,大型收割机“撒着欢儿”开进一望无际的麦地;6月中旬,麦收完毕,两台大型拖拉机开进地里,在机器轰鸣中耕地、播种玉米一次完成,一天能播300多亩地;7月,玉米长高了,大型喷药机开进地里,展开宽达12米的两翼喷药管,一天能打药150亩;9月,青纱帐里,老孟雇来大型收割机和卡车,一家四口当起指挥员,不但三天就完成秋收,还能顺势用旋耕机完成土地深翻;国庆节刚过,又是大型拖拉机打头阵,三四天就能播下近千亩小麦。
2023年,老孟创下了自家的多项纪录;放眼整个宝鸡,广袤的乡村,一项项粮食新纪录也正在产生。全市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147.32万吨,创建吨粮镇7个、吨粮村22个,“秦麦369”“秦麦851”“陕禾1028”三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
一组组新纪录背后,宝鸡敢出手,能出彩。
“蹚”得开的发展路——从量变,到质变
农业本就是“土里刨食”的事情,一粒种子从萌芽、破土、开花、结果,看似量变的过程,实际最终将在收获季节引来令人欣喜的质变。同样的道理,2023年,我市农业发展也在一个个量变中,积攒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质变。
2023年11月,宝鸡乔山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泽华从宝鸡海关带回了一样“宝贝”——农产品海关出口编码。站在扶风县下寨村广袤的柿子园田垄上,这个27岁的姑娘,将军一般向连片的柿树林宣布:“瞧,我把你们的‘国际门票’领回来了,你们未来想去哪儿?东南亚、欧洲、非洲,还是大洋洲……”
这是陕西省首张柿子类海关出口编码,也就是说,赵泽华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的理念是,“‘一带一路’那么大的市场,我们内陆陕西咋就不能从‘后卫’变成‘前锋’?”
赵泽华家的甜柿子不愁卖,超过2500公斤的亩产量和一公斤6元的地头收购价,让合作社的生意红红火火。2023年12月,合作社数以千吨的甜柿子已经售卖一空。如今她不光自己建起了600亩的甜柿子产业园,还示范带动了扶风县8个镇(街)的村民发展甜柿子5000余亩,800余户农户通过甜柿子产业增收致富,柿农人均增收8000元至12000元。
2023年,赵泽华的甜柿子已经通过中间商销售到泰国、越南等国家,这让她倍感欣慰,也倍有信心去闯一闯国际市场。2023年底,一名新加坡客商慕名而来,对赵泽华的甜柿子赞不绝口,已经准备与她在2024年甜柿子收获季开展出口合作。一旦合作成功,那将是陕西省的柿子第一次敲开“一带一路”大门!
宝鸡乔山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甜柿子产业的发展,是一条从量变到质变之路。实际上,整个宝鸡农业在2023年的发展之路同样如此。从7040亩蔬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到改造提升低效果园15.7万亩,再到认定蔬菜绿色高效示范基地10个,以及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聚集企业210户,预计实现产值320亿元……量变正在引起质变,而质变又同步推动量变,就在两者相辅相成、不断循环之中,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延展成一条康庄大道。
“涨”得了的增收账——从地头,到心头
乡村振兴,要增产也要增收。这本“增收账”不仅仅标注着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同样,也记录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底越来越厚实。
眼下,不少村庄已经进入冬闲期。然而,在千阳县柳家塬村,杨明西却丝毫没有闲下来。这几天他正忙着带领工人赶工期,尽快完成面粉厂主体建设,随后安排设备进场。
柳家塬村的村情很特殊,村里共有980户3321人,但这只是花名册上的数字。实际上,目前全村有超过2500人常年在外打工或干脆进城定居,村里“地多人少”的情况十分突出。
这是问题,也是机遇。针对这一现状,村上成立了农机合作社,2023年已拥有旋耕机、大型喷药机、大型拖拉机等农机140台。“有了这些农机,我们胆子就大了,发展也有底气了。”柳家塬村村委会副主任时虹奎告诉记者,2023年他们村流转土地达2万余亩,这些农机派上了大用场。
与此同时,该村还盘活闲置的村小学,建成粮食收购、仓储、烘干、加工基地,购置了2座粮食烘干塔,建起千柳益丰面粉加工厂,全面延伸粮食产业链条,探索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子。
多管齐下的局面,也让柳家塬村集体经济赚得盆满钵满,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5万元。
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来,我市积极组织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不断提升农村集体经济规模和效益,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下村基本清零。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级台阶,从地头到心头,全市农业在一个“涨”字中获益匪浅:
“涨”颜值,全市2023年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3.45万吨、农业生产废弃物7.98万吨,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43万座、公厕210座,问题户厕全部整改到位;
“涨”实力,全市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10项,发布农业生产实用技术16项,奶山羊6大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认定高素质农民3180人;
“涨”荣誉,6个县区获得10项“国字号”荣誉——千阳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陈仓区跻身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行列,眉县获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陇县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扶风县获批创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太白县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