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商情

寻访山西会馆·甘肃天水山陕会馆:一座会馆连着六省(图)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21 03:45)
文章正文

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寻访山西会馆·甘肃天水山陕会馆

  

寻访山西会馆·甘肃天水山陕会馆:一座会馆连着六省(图)

 
 

  山西会馆的大门淡雅朴素,黑底黄字的匾额格外引人注目。

  

寻访山西会馆·甘肃天水山陕会馆:一座会馆连着六省(图)

 
 

  会馆幽静的一角

  

寻访山西会馆·甘肃天水山陕会馆:一座会馆连着六省(图)

 
 

  曾经聚会议事的大殿如今孤独地伫立着

  

寻访山西会馆·甘肃天水山陕会馆:一座会馆连着六省(图)

 
 

  如此精致的木雕不知道修建者倾注了怎样的心血

  天水是陇南的重镇,也是关陇古道的必经之地。人们从长安出发,走宝鸡,翻越陇山后,到达的第一大站就是天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地理,使天水成为一个商贸聚集之地。

  在明清时期,晋商商队驮着晋南的棉布、湖南的茶叶,汇集在天水,再由此运往各地。他们或从天水走甘肃武都,或南下汉中、四川,或西行临洮、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

  众多的商号,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天水成为名扬西北的水陆码头。许多晋商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今天,天水市还保留着晋陕商人留下的山陕会馆。

  地理位置的独特,使天水的山陕会馆成为连接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中转站, “一馆连六省”就是天水山陕会馆的真实写照。

  不久前,记者冒雨赶赴天水,探访天水的山陕会馆。

  一座会馆两个大门

  我们是冒着大雨赶到天水的。

  伴随着雨点,我们走进了天水市区。山陕会馆坐落在天水市解放路和大同路的交汇处,天水市最繁华的步行街距离此地只有100多米。站在会馆的门口,看着人来人往的街头,不得不赞叹晋商的别具慧眼。

  天水山陕会馆的占地面积并不大,大约一亩左右,同其他地方的山陕会馆相比,它只算是一个小“兄弟”,但它所包含的人文色彩却丝毫不弱于其他的大会馆。

  为了能更多地了解天水山陕会馆的情况,来之前我们特地同天水市文化文物局的有关人士进行了联系,他们把负责管理会馆的赵晖先生介绍给了我们。简单寒暄后,赵晖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小巧玲珑的会馆。

  整个山陕会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陕西会馆,一部分是山西会馆,合起来就是山陕会馆。陕西会馆的大门向东,面朝大同路,山西会馆的大门向北,面朝解放路。

  陕西会馆的大门为砖雕门楼,看上去精美异常,进去之后一连三座大殿,之后则紧挨着面向北的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的大门淡雅朴素,黑底黄字的匾额格外引人注目,进入院内,小巧优雅,进门后紧挨着大门的是耳房,迎面是聚会的大殿,大殿的东面长着一丛碧绿的竹子,一种超尘脱俗的感觉油然而生。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当年修建这所会馆的晋商不是俗人。竹子旁边有一条小径,绕过去就是一座大殿,门口悬挂着清光绪年间被誉为“陇上铁汉”的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甘肃秦安神明川(今西川)人安维峻题写的匾额。

  从表面上看这是两组建筑,其实它们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一个小铁门可以相通。这是否暗含“晋陕一体”的意思,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方水土

  来到天水的晋商不仅修建了山陕会馆,而且把山西的地方特产、地域文化也带到了天水。

  天水山陕会馆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陕西会馆的砖雕门楼。这个砖雕门楼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关中工匠雕造。门楼通体以雕砖、磨砖拼砌而成。门楼的主体建筑有门楼、戏楼、大殿等。现存砖雕门楼保存完整,面阔3间,4柱5楼,长22—23米。中门、次间均开券洞。正面砌砖雕镂梁柱斗拱,平座勾栏,垂花檐楼、各式额枋花板,构成几层仿木结构的楼阁。构件上雕刻珍禽异兽、花草虫鱼、人物故事等。四柱旁侧镌刻楹联,内联:“义勇冠尘寰,当年摧吴挫魏,丹心耿耿锦汉祚;庙貌重关陇,群生蒙庥托庇,馨香世代报神恩”。外联:“忠义参天出于至性,宫墙数仞仰之弥高。”对联的内容无疑写的是武圣关羽,两幅对联,记录了晋陕商人在西北携手共进的往事。

  以前山陕会馆还有个牌坊,此牌坊创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为山(西)、陕(西)商人酌议修建,原在山陕会馆 (今文化馆)内,1985年迁到甘谷县十里铺乡五里铺村大象山下。

  晋陕商人将当地物产带到了天水

  解放前,天水有一个“元兴恒”商号,专门生产汾酒。众所周知,汾酒是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产于汾阳县杏花村的汾酒,以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它起源于唐代以前的黄酒,后来才发展成为白酒(据说,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句,就是写汾酒的)。

  据天水的有关资料记载,“(天水)汾酒业在200年前已在天水起家,人们记忆中最深刻的‘元兴恒’号在当时(指解放前)已历七世,210余年的历史,使产品驰名陕甘两省,以兰州、武威、张掖为主要市场。”

  不知道元兴恒的汾酒和山西汾阳县的汾酒之间有何关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天水作为辐射六省的交通枢纽,有大批晋商来此。

  明清时期大批晋商来到天水。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也有不少晋陕商人来到天水,尤其是1937年抗战爆发,大片山河沦陷,山西、河南的大批中小工商业者以及难民背井离乡来到天水。到解放前,天水市面上占经济比重最大的五行为钱栈行、梭布行、京货行、山货行、棉花行,其中比较驰名的还有汾酒和烟坊两业,它们资金大、底子厚,在当时市场上占很大的比重。

  渐行渐远的晋商往事

  天水的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辐射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桥头堡和中转站。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秦州(今天水)府东三百里。东至凤翔府陇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汉中府凤县三百二十里,南至成县二百六十五里,东北至平凉府三百四十五里……秦州当关、陇之会,介雍、凉之间,屹为重镇。秦人始基于此,奄有丰岐”。

  如今,当年的晋商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许多老天水人依然记得他们留下的故事。

  著名漫画家曹昌光先生,自幼在天水长大,他给我们讲述了他所知道的晋商往事。曹先生家住在天水的西关一带,解放前,他在天水市的西关小学读书,每天从山陕会馆的门口走过,他们班上有不少的山西籍的学生,至今他还记得关于晋人的一些往事。

  武圣关公是晋商的守护神,有晋商的地方就有关帝庙。西关小学就设在忠义巷的关帝庙内。这些都是解放前的称呼,解放后,忠义巷改为解放路,西关小学改为解放路第二小学。

  他在读西关小学时,关帝庙的规模非常大,有两个大院落和三个小院落组成,大院子的面积有篮球场大,小院落有排球场大。他们的一个教室设在关帝庙的偏殿里,教师的办公室就设在关帝庙的献殿内。那时候,他们经常偷偷溜到关帝庙的大殿内去看关老爷,关老爷的塑像极其细腻,据说当时建设维修关帝庙时,晋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不过,晋商的身份在后来动荡的岁月中,也让他们及其后人饱受磨难。曹先生有一个姓张的同学,他的父亲是经营面粉厂的,家里的条件不错,他经常拿着白面馒头到学校里,这让他们很羡慕,因为当时很多人家只能吃到苞谷面。解放后,这位同学家的面粉厂被公私合营了,他的生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文革”期间,姓张的晋商全家被遣送回了山西老家。曹先生的那位姓张的同学也没有了音信。直到改革开放落实政策,曹先生才又见到了那位同学。

  天水有个巷子名叫大同巷,这条巷子里住着不少晋商,以前在天水很有名气。有知情人士说,天水晋商大部分都回了老家。有些人是抗战胜利后回去的,有些人是公私合营以后走的,也有些人在“文革”期间才回山西老家。

  岁月悠悠,晋商的身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兰州晚报》记者 王文元 文/图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