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办〔2017〕4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14日
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6—2020年)
目录
前言
一、形势和背景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机遇
(三)面临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定位
(四)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统筹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1.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
2.构建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
3.创新三网融合推进模式
4.完善优化物联网感知设施
5.加快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
6.积极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
7.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二)打造高质高端高新信息产业体系
1.做强做大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2.优化信息产业空间布局
(三)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创新
1.构建大数据全流通体系
2.深化各领域大数据应用创新
3.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4.推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四)深化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
1.构建互联网“双创”服务体系
2.引领现代都市农业信息化
3.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4.运用信息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五)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1.推动智慧政府建设
2.建设一体化智慧城管体系
3.建立全方位智慧交通体系
4.建立智慧能源体系
5.提升医疗卫生在线服务效能
6.以信息化加快教育文化现代化
7.完善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
8.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9.健全智慧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10.构建智慧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11.大力发展智慧社区
(六)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
1.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
2.完善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3.强化重点领域信息安全保障
4.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联网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完善政策法规
(三)创新投融资方式
(四)加快人才建设
(五)保障规划落实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广州市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引领全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要求的关键时期,也是巩固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三大战略枢纽及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契机,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是广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本规划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等相关文件制定,是指导广州市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形势和背景
(一)发展现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光网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宽带无线网络升级加快,截至2015年底,固定宽带普及率超过70.4%,20M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86.1%,光纤入户率达62.3%(包含FTTB〔光纤到楼〕+LAN〔局域网〕用户),建成4G基站约6.7万个,城区4G覆盖率达97%,4G用户900多万户,位居全国第一。开展城中村宽带光纤化网络改造,成功推行“村社自建、电信运营企业和第三方投资建设相结合”模式。截至2015年底,全市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超2000G(占全国58%),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互联网出口。二是应用服务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广州超算中心的天河二号计算能力全球领先,六次蝉联世界超级计算机第一名,亚太信息引擎、广州云谷南沙数据中心等一批云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三是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安全和保密安全的准入控制机制基本建立,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大幅提升。
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一是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培育了新型显示板、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一批千亿级产业。2015年全市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532.49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2259亿元,在新三板上市的信息技术企业达57家,占当年全市在新三板挂牌企业的2/3。二是卫星导航产业成全国领头羊,汇集了全国20%的卫星导航企业,集聚了海格通信、中海达、南方测绘、广州北斗导航、广州润芯等一批领先北斗导航企业。三是新一代移动通信保持领先,京信通信引领全球小型化多制式基站天线技术,移动通信天线产能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二。四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互动娱乐、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行业发展领先全国,年产值超亿元的移动互联网企业超过50家,涌现了网易、阿里UC、腾讯微信等一批移动互联网龙头企业。五是打造了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平台,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和集聚优势。南沙成立“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打造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基础平台,解决物联网统一标识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核心问题,并促进物联网跨行业、跨平台、规模化发展。
经济信息化成效日益显著。一是基本形成以“广州农业信息网”、“华南农产品交易网”、“海洋信息网”为核心的涉农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二是两化融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陆续开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培育一批互联网+制造业以及总集成总承包、整体解决方案等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腾讯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广州位列全国“互联网+”总指数100强第3名,仅次于北京、深圳。建成了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研究机构,建立了黄埔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国内首个专业化机器人孵化基地、中外合作打造的机器人研究院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相继落户广州。2015年,全市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规模达近400亿元。三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广州电子商务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已拥有一大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5万亿元,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网上零售额576.9亿元,唯品会等一批电商企业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达到67.5亿元,进出口总量在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中位列第一。
社会信息化成果惠及全民。一是信息化加快促进教育公平和文化繁荣。建成了“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和覆盖全市基础教育学校部分学科的智慧教学支持系统,开通了广州文化市场服务平台、广州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群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等文化服务便民应用。二是信息化有效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成全市统一的医院预约挂号平台和医保实时结算的“广州健康通”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达到了国家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乙等”水平,初步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三是信息化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社会保障(市民)卡累计持卡人数超过1100万。推进“广州通”上线运行,提供政务、医、食、住、行、娱等领域共47项便民服务,日均服务约1万人次。
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一是电子政务云服务新模式成效显著。建成了网络、计算、灾备、安全等资源全市统一共享的政府信息化云平台,创新“统采分签”的云服务模式,支撑26个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运行。二是政府信息共享的广度和应用深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出台了《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解决了16类基础信息“一数一源”、行政机关依法定职能共享需求以及共享需求争议事项解决联合会审机制等三方面核心问题。截至2015年底,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已接入单位95家,累计交换共享数据量达57.20亿条,累计共享市政府60个部门的相关信用信息1000多万条。三是电子政府建设不断深化。市网办大厅已进驻47个市直部门,设立12个区分厅,超过90%的行政审批事项和约90%的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了覆盖市中心区主次干道、重点客运站周边、治超站的交通视频实时监控网络,启动建设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系统。二是城市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对实时感知数据进行处理,为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建设提供智能化服务。构建了综合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了城市管理网格数据库、三维实景影像库,建成了高密度平安城市视频监控平台,建成了全国首个微信智慧社区。三是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应用评估创新奖,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番禺区、黄埔区入选住建部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南沙区入选工信部的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产业整体大而不强。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实力雄厚的旗舰型企业,产值排名靠前的企业多数为外资(加工型)企业,本土骨干企业存在总量偏少、规模偏小等问题。大量生产制造企业主要以代工业务为主,集中于价值链的组装制造环节,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附加值较低。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导致部分企业代工生产环节加快向外国或外地转移,同时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二是数据开放利用程度不高。公共数据资源融合程度不高,数据开放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加工智能化水平不高,缺少高端数据应用与服务,数据资源闲置、社会化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仍很突出,影响了公共服务的水平、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
三是两化融合深度和广度不足。大部分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基础较差,面临装备智能化水平较低、系统集成应用能力不足、组织流程管理缺位等问题。
四是信息化发展区域不平衡。各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一致,导致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整体不高,城中村、出租屋脏乱差等现象仍然制约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推进。
五是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安全挑战不断涌现,工业信息安全监管欠缺,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和人才储备不足。
(二)发展机遇。
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信息化发展新契机。国家“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政策文件的发布,为广州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节点城市、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重大契机,也为广州信息化跨越发展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泛珠三角地区合作、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省深入实施珠三角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为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信息化开辟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巩固提升提出信息化发展新需求。“十三五”时期,是广州市巩固提升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广州市加快“三中心一体系”和“三大战略枢纽”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需要深入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促进和创新引领作用,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辟信息化发展新空间。随着广州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入推进,城镇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信息化已成为增强政府执政能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化应用激发信息化发展新动能。全球范围内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万物互联、模式识别、语义分析、深度学习、虚拟现实共同驱使人类智能迈向更高境界。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智能控制、人机交互、分布式能源、智能材料、生物芯片、生物传感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方兴未艾,孕育了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新材料等新产品和新业态,引发多领域的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技术突破。这都为广州市信息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三大战略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三)面临挑战。
提升综合竞争实力面临挑战。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信息化创新应用和服务能力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存在一定差距,网络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等在国内相对领先的发展优势正在缩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挑战。广州应对“三期叠加”挑战、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先进制造业新增长点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尚未接续形成新的支柱产业,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还不多,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不高。必须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面临挑战。社会需求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资源制约、社会供需不平衡、公共管理滞后等一系列矛盾将日益凸显,人民对政府提高社会服务管理能力的呼声将更加迫切。以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建设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是广州市未来一段时期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
增强安全保障能力面临挑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对网络空间监管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安全监控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网络规范管理的需要。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网络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发展应用还不能同步,保障能力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加快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三大战略枢纽”定位,围绕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三中心一体系”建设,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拓展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信息化成果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为推动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共建共享。加强全市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加强部门之间、城乡之间、政企之间、政民之间的沟通协调,促进网络互通、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建立多方合作共建、利益分享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市场运作,创新驱动。深化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以企业为主体,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以互联网汇聚各类创新创业要素,鼓励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推动全民创新创业,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原动力。
需求引领,应用为先。以需求为导向,既重视信息化建设、更重视信息化应用,深入挖掘应用潜力,创新应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应用成效。建设经济实用的信息化工程,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
有序推进,重点突破。以城市信息化系统顶层设计为切入点,制定年度推进计划,有顺序、有步骤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协同发展。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找准产业升级、民生服务的切实需求,以先行先试为突破口,推动产城融合良性发展。
扩大开放,安全可控。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营造开放、共享、包容的发展环境。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增强安全意识、风险防范意识,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战略定位。
全球互联网“双创”优选地。基本建成综合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能力强的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围绕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建设,构建开放活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国内外互联网创新人才、创投资本、互联网产业政策、云服务机构、“互联网+”创新文化等各类互联网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打造形成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产业战略高地、亚太地区电子商务总部示范基地、高品质互联网创新创业区。
全国信息经济发展首善地。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实力和城市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以信息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中心。新型显示、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产业规模和质量快速提升,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互联网和工业、航运、商贸和金融等领域有机融合、互为促进,信息消费发展引领全国,信息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先行区。基本建成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与城市功能相适应、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市部件全面感知、城市运行协同顺畅、城市管理精准高效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各类数据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有效流转和广泛应用,经济发展方式日益走向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
全国万物互联应用示范区。基本建成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全国物联网集成创新高地和智慧应用先行示范区。物联网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全面感知、互联互通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逐步规模化,形成基础雄厚、协调发展的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体系,物联网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打造形成“物联广州”体系。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基本形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智慧、融合、便捷、安全的信息化发展格局,信息化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带宽和服务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建成“百兆进户、千兆到楼、高速出口”的高性能光网络和“无所不在、无缝融合”的无线宽带网络,城市用户固定宽带接入能力达到300Mbps以上,农村用户固定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以上。新建住宅建筑及商住楼光纤到户率达到100%。
——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和质量全国领先。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分别实现产值4000、3600亿元,打造3个产值超千亿级的产业、6个产值超百亿级的产业,年产值超100亿元信息产业企业超3家以上。建成面向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云计算公共平台和大数据处理中心,培育一批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军企业。在琶洲全面建成全国产出密度最大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龙头企业。
——大数据开发和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公布数据开放计划/清单的政府部门达到100%,政府开放数据集达到800个,涌现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基本建成全国数据流通和应用先行区、大数据创业创新示范区、大数据产业核心集聚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强市”。
——经济各领域信息化应用日益深化。建成覆盖全市、较为完善的涉农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深化,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值突破600亿元。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万亿元。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部件、城市事件、城市组织和人等实现更透彻的感知,城市运行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可视和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城市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可靠,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采用“以产建城、以城兴产”模式建设的广州智慧城项目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效应和产业带动作用的万物互联智慧城样板。“信息整合、公共服务、商业运营”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运作模式基本形成,医疗服务信息共享率达到95%以上,教育共享资源总量翻一番,社会保障(市民)卡持卡人口覆盖率达90%。
——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高度。网络空间日益清朗。重要领域信息安全保障和个人信息保护水平显著提升,电子政务领域突发性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及时有效处理率达到100%,云计算、大数据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表1:广州“十三五”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统筹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1.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
大幅扩容升级互联网骨干网、城域网和国际出入口宽带。加快推进“光网城市”建设,贯彻执行光纤到户新国标,推进城市新建小区实现百兆光纤到户,加快推进既有小区光纤改造。大力推进城中村“光纤入村”建设工作和村村通光纤工程。加快研究部署基于光网络上的量子通信网络,推动量子通信与传统通信融合发展。
2.构建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
加快推进无线网络建设,促进4G网络全市深度覆盖,积极推进5G和超宽带关键技术研究,启动5G网络商用。加快优化无线局域网布局,消除盲点,建立完善多式共存、高速接入、安全稳定的立体式无线覆盖网络,提高城乡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承载能力。
重点专项1:无线城市建设工程提升移动宽带业务承载力。
推进全市4G基站统筹布局与集约化建设,提升城乡4G基站和网络覆盖能力,加速推进4G普及化,加大5G研发和部署力度,实现移动宽带连续广域覆盖,为用户提供无缝的高速业务体验。
优化无线局域网布局。加快推动机场、码头、车站、商场、宾馆、酒店、餐厅、景区(景点)等商业场所提供WLAN(无线局域网)接入服务,积极发展城市公交等移动WLAN接入服务。统筹配置接入服务资源,创新投资运营模式,提升公共场所WLAN接入服务质量。
3.创新三网融合推进模式。
加快推进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大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实用化进程。建设完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和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试验网(NGB-W),加快升级改造NGB传输骨干网络、业务平台和管理系统。推广数字家庭应用,鼓励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基于三网融合的增值业务。
4.完善优化物联网感知设施。
完善物联网关键感知、智能传输、智能信息处理、安全技术等核心要素,建立集成感知、传输、智能信息处理功能的物联网感知平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开展面向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节能减排等工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传统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网络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变。加强智慧城市感知和自动监测体系建设,在物流管理、生态环保、交通管理、能源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智慧家居等领域形成一批物联网综合集成应用的典型解决方案。
5.加快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
重点推进中国电信沙溪云计算中心、广州云谷南沙数据中心、广州南方基地移动数据中心等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根据广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广州建设成为面向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云计算公共平台和大数据处理中心。采用集约化理念,统一规划建设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数据中心产业园区。积极推广云计算和绿色节能技术在数据中心应用,充分引入绿色、节能、环保技术,降低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能耗。加快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建设,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强对智慧城市、新兴产业和前沿研究的应用支撑能力。
6.积极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
加快以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路由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及设备产业化,逐步形成从核心网络设备、软件到应用系统等较为完整的研发及产业化体系,为我国参与全球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7.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性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衔接,推动城市间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沟通,进一步增强基础通信的同城效应,提高区域信息通信水平。加强区域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协作共享,促进广州超算中心的开放共享,继续提高存储中心、容灾备份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进一步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数据互通互备。
(二)打造高质高端高新信息产业体系。
1.做强做大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1)新型显示。到2020年,新型显示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型显示产业链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优势产业集群。
积极支持和大力引进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液晶材料、驱动芯片、背光源等关键配套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产业化。推动TFT-LCD向高分辨率、低功耗、窄边框等方向发展,提升8.5代液晶面板等大尺寸面板产品竞争力。力争推动高世代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建设,积极引进OLED面板打印设备生产基地项目落户,突破印刷显示关键材料、印刷显示工艺、OLED面板等技术并形成产业化。
(2)新一代信息服务业。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效应更加显著。
拓展数字影音、数字动漫、健康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学习等生活领域的内容服务,大力发展生产经营领域的数字内容服务。积极培育高端应用与服务市场,发展数字仿真、前瞻性监测预警、数据深度分析挖掘、智能化辅助决策等高智能应用。支持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发展,拓展研发设计、技术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发展信息化咨询、规划、实施、维护和培训等增值服务。推动信息技术测试验证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和产品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引导软件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外包服务试点示范城市。
(3)互联网及软件服务。到2020年,互联网及软件服务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
推进云操作系统、云中间件、新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高端网络设备和存储系统、移动端和云端办公套件等基础软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加强智能终端、智能语音等关键软件的开发应用,研发高端传感器、工控软件、人机交互等软件。着力发展下一代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5)、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技术,打造基于移动浏览器的下一代终端基础软件平台。发展移动互联网入口平台和内容聚合平台,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移动互联网南方基地,全面构建网络、终端、应用、内容等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加强各行业、各领域移动互联网应用推广,发展医疗、社保、教育等基础民生领域智慧型服务。培育基于移动及时通信APP的智能家居、政务应用、语音服务等产业。积极开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领域中的安全问题研究,探索采用云服务模式整合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安全服务资源,构建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快安全可信关键软件和应用系统推广。大力推进金融信息系统和设备研发和产业化。
重点专项2:打造千亿级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工程建设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先行区。
促进互联网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互联网创新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形成科技进步新引擎,加快广州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经济发展。
发展互联网总部经济。培育引进互联网服务与新媒体、新兴信息技术服务、量子通信、电子商务、新兴金融和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兴产业龙头项目。吸引海内外电商、泛娱乐媒体和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龙头企业总部、高端人才与科研机构及系列高端服务要素在区内形成高效集聚,形成营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完善开放的“互联网+”创新产业总部集聚区。
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投资服务平台、生活配套服务平台和教育培训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进驻集聚区的企业、人才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
到2020年,建成琶洲互联网集聚区,高标准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互联网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完善落户企业全面入驻,力争实现产值超3000亿元,成为引领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4)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到2020年,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总产值达到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设计、封装、测试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推动高密度封装及三维微组装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增强芯片、模块及系统级测试水平。重点发展移动智能终端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智能可穿戴等设备芯片,突破卫星导航、工业控制等行业芯片,加快面向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信息处理、新型存储等关键芯片研发。大力发展满足高端装备、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需求的核心基础元器件,推进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片式化、集成化、高性能化和无害化。同时力争引进大尺寸晶圆产线项目,填补产业空白,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5)新一代信息通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通信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通信设备及终端制造龙头企业。
加快T比特级高速光传输设备及大容量组网调度光传输设备、高端核心路由器与交换机以及新一代多通信设备和关键软件平台的研发,积极推进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下一代网络设备研发制造。积极推进5G技术研发与商用,突破芯片、关键器件、设备设施等产业核心环节。加快IPv6在LTE(长期演进)网络、工业网络、车联网中应用的技术研发,推动IPv6规模商用。加快量子密钥通信关键技术研发,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加快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速无线通信网络研发和建设。
重点专项3:新一代信息通信工程建设中国电科华南电子信息产业园。
加快中国电科华南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在宽带集群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宽带卫星通信、物联网、5G通信和新一代通信系统等业务方向上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快速的规模产业化扩张,推动基于4G宽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面向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的物联网、5G大规模天线阵列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建设中兴通讯华南区总部基地。推动建设中兴通讯华南区总部基地和中兴通讯广州研究院,围绕5G关键技术研究和Pre5G商用产品应用,在5G及未来通讯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打造应用品牌,带动大规模物联网(MassiveMTC)、超可靠通信(URC)、设备到设备通信(D2D)、活动网络(MovingNetwork)等相关5G支撑的新产业突破性发展。
到2020年,建成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新高地,5G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引领全球,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通信设备及终端制造龙头企业。
(6)卫星导航。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地理信息服务在工业、农业、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发展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芯片、授时芯片、通信芯片、高精度定位算法、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实时化技术、高分辨率传感器、室内外定位——超宽带定位融合定位技术等核心技术,构建包括时空信息数据存储、交互共享和应用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开发基于北斗卫星导航提供位置服务的各类应用软件,开发基于北斗的各类智能化服务产品,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推动发展高分辨率卫星多维遥感空间信息服务,加快提升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能力,形成上下游联动、协调发展的北斗信息服务产业链。
(7)物联网及车联网。到2020年,物联网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物联网在工业、农业、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形成物联网产业集聚效应。
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传感网络设备等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数据分析挖掘、传感器网智能管理等高端软件业,以及M2M(机联网)网络服务、物联网运营支撑等平台运营服务业。推动思科广州智慧城项目,加快思科中国创新总部建设,支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物联网企业,打造物联网核心产业集群。开展车与车、车与路、车与网、车与人等车联网相关技术研究,推广使用汽车定位、遥控驾驶等新技术和新应用。推动以汽车为核心的智能终端+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交通信息、出行路线、汽车音乐、餐饮酒店预定、道路救险、车辆维修及年审等增值服务。
重点专项4:“物联广州”工程构建万物互联制造云服务体系。
建设智能制造云平台,在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方面推广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提升生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准时制造”。以智能制造云平台为基础,提供企业管理云服务和企业业务的大数据服务,为广州制造企业在上、下游(设计、研发、供应链管理、全渠道销售)等领域提供云技术服务支持。
建设万物互联智慧城。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监测体系,实现对燃气、热力、供水、排水、电力等地下管线和立交桥、井盖设施、无线基站、城市内涝、地下空间安全等状态信息的实施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卫设施、园林绿化等市属管理的城市部件的智能化改造,将物联网技术与网格化管理模式结合,实现对城市部件运行状态全时段监测。构建环境要素智能感知监测体系,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物联网监测。
到2020年,物联网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物联网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搭建研发平台和万物互联云体系,建设高标准智慧产业体系,打造集“产、学、研、商、居”一体的年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世界一流的园区——思科(广州)智慧城项目。
(8)云计算和大数据。到2020年,云计算和大数据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建成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基地,超过80%的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向云计算服务转型。
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软件、虚拟化软件等云计算基础软件,以及应用于云基础设施和云终端设备的嵌入式软件及相关应用软件。加大低能耗芯片、高性能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网络大容量交换机等核心云基础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基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产品、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创新,推动云计算在信息存储、处理、分析等方面实现广泛应用。全面发展大数据有关硬件、软件、终端、内容、服务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完整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支持利用大数据开展人工智能(AI)、商业智能(B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产品的研发及应用。以金融需求为先导,加快区块链前沿技术布局,培育发展区块链应用解决方案。建设穗港澳金融服务数据中心,面向港澳地区提供金融数据服务。
(9)虚拟现实和智能产品。到2020年,虚拟现实和智能产品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领先全国,成为全国虚拟现实和智能产品产业发展高地。
突破视网膜投影、感官式输入和交互式输入、GPU(图形处理器)等虚拟现实关键核心技术,发展VR头盔、VR眼镜等轻量级移动VR设备以及基于智能终端的VR设备,加大成熟虚拟现实产品与服务在游戏、视频、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基于个人终端应用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数据终端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智能家居、数字健康等智能产品,推动智能模块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重点专项5:智能产品+服务价值提升工程发展智能产品增值服务。
面向移动智能终端、智慧家庭、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汽车等智能产品,以打造客户需求的感知平台和服务平台为导向,支持鼓励制造、运营和互联网企业开展标准规范、共性技术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整合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等业务资源,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个性化、在线化、便捷化的泛在服务。组织开展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试点示范,发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产品监测追溯、质量控制、远程诊断维护等在线服务新模式。
到2020年,初步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协同发展格局,形成一批智能产品+服务价值提升的新业态、新模式。
(10)电子商务。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万亿元,电子商务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20%,年交易额超百亿的服务企业达到3家。
发展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和信用评价于一体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培育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型网购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工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动行业骨干企业构建在线采购、销售和服务平台,鼓励发展面向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进“O2O(线上到线下)+LBS(基于位置的服务)+SNS(社交网络服务)”等移动营销模式创新,完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条。整合社区商业服务资源,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推进生产制造、交通出行、生活服务、知识技能以及金融等领域分享经济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相关支撑企业加强合作,促进物流、支付、信用、融资、保险、检测和认证等服务协同发展。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
2.优化信息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于全市信息产业体系化发展,结合各区信息产业发展资源与特点,整体打造“双核三廊多点”的信息产业空间布局。
(1)双核。
——广州开发区。
以广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广州大数据产业园(广州科学城)、知识城智能装备产业园为核心载体,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心地位,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新一代信息通信、云计算与大数据、卫星导航、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开展制造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智能制造、柔性生产和个性定制,推动制造业新一轮智能化改造与生产装备数字化,对花都、番禺、白云、从化、南沙等区域信息制造产业园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天河软件园。
以天河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为核心载体,充分利用天河软件园的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产业基础、政策优势,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地理信息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物联网研发园、电子商务产业园、高端软件产业园、数字创意产业园”七大专业化信息产业园区,强化天河软件园对区域互联网及软件服务、新一代信息通信、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核心支撑作用。
(2)三廊。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核心走廊。
以广州开发区(广州科学城、知识城)与天河软件园双核联动发展,带动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基础、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与信息服务业高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核心走廊。
依托天河区东部、黄埔区、增城区南部内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以广州开发区(广州科学城、中新知识城)为核心,辐射带动黄埔区云埔工业园、增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卫星导航、虚拟现实和智能产品、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等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打造国际级制造业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以天河软件园为核心,辐射带动越秀区黄花岗科技园、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及荔湾区、黄埔区重点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工业软件设计、行业解决方案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数字会展、数字内容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支持虚拟现实、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支持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传统产业升级走廊。
以电子零部件制造、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制造业为发展基础,依托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新区)、从化高技术产业园、白云工业园等园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从化华软软件产业基地、从化集成电路产业园、广州车联网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等新兴信息产业园区。通过大力发展应用电子及核心智能模块制造、智能成套装备制造等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及软件工业设计等信息服务业,带动提升飞机零部件制造维修、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优化,企业生产管理智能化改造。
——创新创业开放走廊。
借助南沙自贸区成立所带来的资源及政策优势,结合番禺的区位优势,以广州大学城为创新创业“智核”,以节能科技园、广州国际创新城、南沙资讯园等重大创新功能区为重要节点,打造珠南岸创新创业走廊。发展以第三代半导体芯片为代表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制造业、培育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构建开放的创新创业平台,衔接港澳与国际信息技术创新网络。
(3)多点辐射。
以外围区县重点园区为基地,形成多个特色产业基地,与周边地区形成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多点辐射。
番禺区以“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大学城”、“数字家庭产业基地”为主要产业基地,以广州超算中心为重点平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利用大学城用地、集中供冷及能源供给优势,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电子产品制造。
南沙区以“南沙资讯科技园”为主要信息产业基地,发挥临近港澳的区位优势,南沙自贸区港口贸易优势,加快发展临港型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动承接国内外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特别是中高端技术和产品的转移);推进国家物联网标识平台、国家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等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落户建设,优化在物联网、大数据产业领域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广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格局中的节点地位。
花都区依托“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及汽车电子制造研发优势,重点打造“广州车联网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对广州市物联网产业体系形成重要支撑作用。
增城区依托工信部电子五所总部新区,瞄准大型央企、军工企业、电子信息企业,重点引进军工电子设备、通信设备等项目,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创新基地”。
从化区以“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为主要信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临近深圳——东莞——惠州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的区位特点,重点推动“从化华软软件产业基地”及“从化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提升从化在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的地位。
图1信息产业空间结构图(图片正在更新)
图2信息产业空间布局图(图片正在更新)
(三)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创新。
1.构建大数据全流通体系。
完善政府数据采集机制,拓展政府数据的采集渠道。开展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普查。编制政府数据资源开放目录、标准规范和安全保护准则,实行政府数据资源、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制度化。建设全市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和“开放广州”(网站)。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以民生保障服务领域为突破口,在依法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能源等政府数据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广州数据交易平台的作用,为政府机构、科研单位、企业及个人提供数据交易和数据应用服务。建立数据资产评估、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规范数据交易行为,明确数据商品化运作机制,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共享共用。
2.深化各领域大数据应用创新。
大力发展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商事服务、经济运行监测、安全保障、市场监管、交通管理、能源管理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提高政府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促进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健康、教育、文化、旅游、住房城乡建设、食品药品等民生服务普惠化,引领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公共信用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数据的汇聚整合,鼓励互联网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市场化的第三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社会利用大数据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提供面向社会的专利信息分析、专利技术展示交易等服务。在工业、金融、商贸服务、航运物流、能源等重点行业率先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
3.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构建基于“一带双核五区”组团式大数据产业布局,发展“一区一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引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骨干企业,培育大数据关键支撑技术企业群以及提供数据分析应用服务的中小微企业群。遴选一批具有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融结合优势、产业规模化推广优势、政府数据安全保障优势、有转型升级需求且已积极拓展大数据信息产业的重点企业,实施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机房等一次投入大、回收期长等大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大数据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定期举办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大数据关键共性技术和安全防护核心技术研发,建立安全可靠的自主核心大数据技术体系。重点完善数据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分析处理、集成应用等产业链环节,加强开放合作,提高大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支持成立大数据产业和应用联盟、行业协会,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及专业投资机构的对接合作,逐步建立完善政产学研用联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链,促进产业链、资金链协同创新。
一带双核五区:以大学城为基础,建设“大数据创新创业驱动核”;以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为基础,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核”;“双核”共同带动辐射形成“东部大数据产业带”。依托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构建“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示范区,依托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金融城、商贸中心构建数据软件及数据增值服务、金融、商贸大数据发展示范区,依托南沙自贸区构建港口航运、跨境电商大数据及数据外包发展示范区,依托增城国家开发区构建工业大数据发展示范区,依托越秀区构建健康大数据、教育大数据发展示范区。
重点专项6:“数据强市”工程支持大数据领域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
支持人机交互、复杂沟通、虚拟现实、深度学习、知识图谱、软件定义网络(SDN)等大数据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围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领域,推动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可视化等技术环节创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大数据应用服务联合体,围绕大数据关键技术构建专利池和专利群,支持行业数据标准创新,提升大数据产业竞争力。
搭建跨行业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研究和建立各类社会数据、公共数据、商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统一交换标准和数据接口,支持大数据企业依托互联网建设具有数据集成、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等功能的行业数据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数据服务。依托龙头企业,推动建设一批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创新型数据应用孵化平台,发挥市场机制围绕数据配置资源,促进大数据服务创新和形成聚集效应。
提升大数据创新资源聚集度。支持大数据相关领域知名研究机构、产业组织来穗落户,支持从事大数据应用研发和运营的创业团队来穗发展,促进广州大数据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和全球服务。
到2020年,将广州打造成全国大数据创业创新示范区、大数据产业核心集聚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城市。
4.推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按照《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总体部署,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立完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大数据基础支撑、全流通、产业生态、安全保障、人才培养、政策制度等“六大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政府精准治理、民生服务、工业等领域大数据应用试点,提升政府精准治理和经济管理能力,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索一套大数据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具有全国示范带动效应的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四)深化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
1.构建互联网“双创”服务体系。
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向社会开放技术、管理等资源,为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便捷的创新创业服务。大力发展网络众创空间,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孵化模式,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制造企业建设互联网“双创”服务平台,开放“双创”服务平台聚集的各类资源,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2.引领现代都市农业信息化。
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综合服务系统等基础性公共平台。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探索促进农产品、农资及农业科技服务产销对接的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精准化。以农业大数据中心为重点,整合涉农部门信息资源,促进智慧气象、农业遥感技术、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3.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积极创建互联网经济创新示范区。实施“互联网+制造”示范试点,以建设和推广数字工厂、车间物联网促进车间互联、生产线互联和设备互联,在协同研发、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在线监控诊断、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新模式。在汽车、电子产品、轨道交通装备等制造领域实施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品)试点示范项目。着力开发智能网联汽车与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推进消费电子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开展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明确两化融合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
重点专项7:“广州智造”工程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以建设“全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为目标,重点发展工业控制、智能传感、系统芯片、运动控制等智能制造基础部件和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按照“资源集聚—平台集聚—企业集聚—智慧集群”的原则,优化智能制造产业布局,以广州开发区、增城区、云埔工业区(黄埔)等三区为轴心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产业基地,以花都、番禺、南沙三区为支点构建辐射珠三角的智能制造创新产业带。
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加快培育辐射全球、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与智能制造整体方案提供商。紧抓“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契机,加快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轨道交通、都市消费工业、物流仓储等领域的智能化改造,推进系统集成及应用。
到2020年,将广州打造成全国最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形成一批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入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值突破600亿元。
4.运用信息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支持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批发市场、商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实施产业物流示范工程,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功能强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中心和空港物流集聚区。构建商贸流通动态监测与征信平台,增强商贸运行调节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商贸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鼓励发展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以及其他新兴金融业务,培育发展一批本地互联网金融企业,鼓励本地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依托会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数字会展,鼓励发展具有展商互动、商务对接、线上交易等功能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新型会展模式,支持广交会、光亚会展电子商务产业园、琶洲会展产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发展壮大,推进“网上专业镇”发展。推动“互联网+生活服务”发展,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新模式。
重点专项8:“三中心一体系”信息服务能级提升工程推进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化建设。
依托广州电子口岸等公共信息平台,推进港航、海关、国检、边检、海事等口岸业务一体化,提升港口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优化港口货物检验流程,完善港航物流信息服务体系,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支付、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等“一站式”通关服务。扩大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舶交通服务系统(VTS)、甚高频(VHF)通信系统覆盖范围,提高相应船载设备的应用普及率,为船只进出港航行的导航和监管提供支撑。
推进国际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以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基础,建立互联互通的智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大型物流园区(中心)以及大型生产、流通企业的融合,实现行业之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实现智慧化物流分拨调配,为智能物流的发展提供保障。基于智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大数据服务,面向运输管理发展汽车状况监测、拥堵信息推送、导航、最佳线路推送等服务,面向物流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导向、策略分析、市场预测等服务,面向国际贸易发展进出口数据监测、经济决策分析等服务。
推进国际贸易中心信息化建设。把握广州南沙自贸区建设机遇,组织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项目,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贸易云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南沙自贸区、空港税物流中心、海关、税务、外贸企业等资源,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商贸资讯、商业信息、产品展示、营销宣传、贸易促进、人力资源等服务。依托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底蕴,推动北京路、天河城等重点商圈智能化改造工程,实现免费Wifi、高清摄像头在商圈全覆盖,培育商圈线上线下服务新模式。
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鼓励符合规定的网络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网络基金、网络保险、网络信托等模式创新,引导和支持金融等机构在广州落地建设大型清算中心。加快发展产业链金融,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在符合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自建和完善线上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拓展电商供应链业务。
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州各港口“一站式”通关,智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
(五)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1.推动智慧政府建设。
依托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构建市、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实现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共享。理顺政府信息化管理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实现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整合政府服务渠道,12345服务热线、市区两级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网上信访、政务微信、移动应用程序、网格化服务管理等,统一全市服务受理入口,推进全城联网通办。大力推进各单位全岗位职权电子化,重点针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政府投资项目、公共资源交易、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等职权领域以及内部人、财、物管理等权力行使,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推动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信息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通过审计监督“一张网”系统建设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全覆盖。
重点专项9:智慧政务工程完善政府信息化云服务体系。
整合现有部门数据中心软硬件资源,2018年底前完成信息化业务系统迁移至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实现全市政府信息化软硬件统一管理,基于云平台为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综合性云服务。
构建“一站式”政务服务模式。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网上信访大厅建设,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府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在线申报,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并联审批,提升政府服务质量与效率。建设“单一窗口”综合管理平台,推进网上政务事项“一口式”办理。
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加快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各类信用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基于电子营业执照的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实施。在全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中,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简化办理程序。鼓励政府部门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并充分运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掌握企业需求,推动行政管理流程优化再造,在注册登记、市场准入等商事服务中提供更加便捷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到2020年,政府部门全部迁移至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5%以上。
2.建设一体化智慧城管体系。
构建全市统一的视频资源综合管理云服务平台,重点加强在多维采集、联网整合、综合管理、技术创新和智能应用等方面建设。依托地下管线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建设智能管廊,对水、电、气、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等过程实现可持续、动态化、智能化管理,实现运行信息反馈不间断和低成本、高效率维护管理效果。建立智能供水系统,对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借助信息化手段以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水务系统生产、管理和服务。建设智能停车场、多功能路灯杆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开展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组织实施城市管理大数据、城市管理立体感知体系、城市综合执法辅助支持等工程,提高城市管理的精准化、实时化、高效化。建设“多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推动涵盖交通、环卫、供电、林业园林、水源保护、综合管廊等涉及空间要求的信息“多规合一”。
3.建立全方位智慧交通体系。
夯实大交通数据基础,建设城市交通智慧感知平台,全面掌握城市交通、道路运输等系统的运行情况,提升城市网络精细分析与决策管理能力。促进数据深度挖掘应用,建设智慧交通数据中心。构筑数据资源云服务体系,促进数据共享与交换,全面实现交通云服务。建设完善智慧交通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增强政府监管、智慧决策能力,持续提升交通行业服务品质。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建设完善智慧公共交通系统。发挥“互联网+”服务优势,实现主要公共交通信息能通过APP提供在线服务。
重点专项10:智慧交通工程构建城市交通智慧感知平台。
推动市交通智慧感知平台建设,覆盖核心区、主次干道、城市出入口等主要区域,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行整体分析水平,促进核心区路况精细化监控,有效提升主干道与城市出入口车辆运行及规律分析水平。
建设综合客运枢纽疏运组织决策分析平台。依托交通管理安全监管和辅助决策平台建设,综合利用现有交通数据,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实现重要交通枢纽实时人群数量监测、人群来源流向、驻留时长分析,分析综合交通枢纽客流集散方式及时空衍化态势,为节假日客流集疏运提供决策支持。
建设公共交通出行客流OD(只考虑始发地和目的地的客流)分析系统。主要针对公交客流高峰形成规律、站台客流OD规律、公交通勤特征、换乘习惯与偏好进行统计与分析,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公交出行特征,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公共交通出行客流规律。
建立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整合综合交通信息资源,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停车诱导屏等,将实时路况、公交运行、停车信息等动态信息向社会发布,有效引导公众出行规划,进一步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
到2020年,建成广州市智慧交通感知网络,实现对交通行业大交通数据的精细化采集,建成特色明显、具有国际水准的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并形成以交通大数据为引擎的创新创业链、应用产业链。
4.建立智慧能源体系。
紧紧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以及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积极拓展能源大数据的采集范围,逐步覆盖电、煤、油、气等能源领域及气象、经济、交通等其他领域,实现多领域能源大数据的集成融合,建设能源大数据中心。发挥能源大数据技术在能源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覆盖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透明高效的现代能源监督管理网络体系。建设基于互联网、分级分层综合考虑能源统计、分析、预测、预警等于一体的能源管理决策平台,提高全市能源管理水平。引导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充分发掘数据资源的创新支撑潜力,带动能源产业技术研发、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大数据与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多方联动、协调发展的能源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专项11:智慧能源工程建立能源信息化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
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中心项目,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在能源领域的深化应用,建立完善的能源信息化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建立覆盖能源资源、生产、消费、价格、运输、储备、能效等全要素信息的全市能源基础数据库。加强能源数据采集渠道建设,完善能源统计监测体系,促进能源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政府的能源信息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广州能源管理基础。提高能源运行监测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完整的能源运行监测指标体系,为能源形势分析,能源预警、能源运行调度等工作提供保障。基于平台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加强闭环控制,为能源“双控”、能源设施保护等工作提供支撑。探索建立基于能源大数据技术,精确需求导向的能源规划新模式,推动多能协同的综合规划模式,研究建立能源系统仿真分析和推演模型,依靠数据说话,提高能源科学决策水平。
5.提升医疗卫生在线服务效能。
加快推进全市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融合,构建人口健康数据库。构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打造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加快建立功能完善、高效快捷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卫监、急救、血库、医疗资源等信息的整合共享,促进检验报告、影像报告的互认。逐步整合“居民健康卡”,推进社会保障卡在户籍居民健康“一卡通”的应用,通过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形成伴随终身、动态更新的个人健康档案。推动医疗机构间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撑分级诊疗。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对慢性病、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防控,并构建基于线上线下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重点专项12:智慧医疗卫生工程打造“云健康”服务平台。
建设面向全市居民的“云健康”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心电监护、远程影像检测、自助体检、健康查询等医疗健康服务,建立社区卫生互动交流论坛,推动居民参与自我健康管理。
构建远程医疗监护体系。加大家庭预防性检查的家用医疗设备推广,提高便民医疗点的基础性检查医疗设备开发和生产力度;借助该体系,医院能够远程提供全程监护、用药跟踪、健康在线指导、健康干预等服务,改善边远乡村、乡镇卫生院的就医诊疗服务质量。
搭建急救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社区特别服务系统、急救信息管理系统、院前院内信息互通系统,为各种突发紧急事件提供医疗紧急救援服务。
到2020年,建成“云健康”服务平台,服务渗透至居民日常生活中,远程医疗体系覆盖全市所有乡村、乡镇卫生院。
6.以信息化加快教育文化现代化。
完善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基础平台,构建各类教育业务深度融合、各类教育应用跨终端融合、优质教育资源高度共享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的现代化教育网络平台和远程教育体系,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引进优秀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依托教育管理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决策、业务管理、环境监测、监管评监测、评估评价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广泛深入应用。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建立各阶段适龄入学人口基础数据库、学生基础数据库和终身电子学籍档案,实现学生学籍档案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纵向贯通。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图书、档案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重点专项13:智慧教育文化工程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广州市教育科研网骨干网络出口带宽全面升级到25G以上,实现市、区、校三级高速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形成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充分应用大数据与学习分析等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及指导,让每个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获取学习资源和个性化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推动移动学习、自适应学习、翻转课堂、慕课及学习分析等应用,培育和树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的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广州“数字教育城”的规模化应用。
发展广州特色的数字文化。以信息化加强对岭南文化、广州音乐、广东木偶戏、南音、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推动文化信息下乡。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文明共建活动,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发展广州特色文化。
到2020年,50%以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建成智慧校园,100%的师生均能有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活动,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功能齐全、安全高效教育管理与教育决策支撑体系。
7.完善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
整合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等人力资源基础信息,建设覆盖全市、面向市民多领域广泛使用的社会保障(市民)卡服务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扩展社会保障(市民)卡的应用功能和应用领域,推动社会保障卡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居民健康、惠民待遇发放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推进社会养老助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包括老年人优待和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服务为基础,搭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一站式为老服务。通过市场化手段搭建智慧助残平台,完善残疾人信息管理,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出行、就业培训等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岗位信息服务。推动人才档案电子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失业监测及失业预警机制。依托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拓展居住证的应用功能和应用领域,推动居住证在来穗人员积分入户、随迁子女入学、申请公租房、申请医疗救助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
8.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与标准规范。推进电子证照与公共信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促进政府部门间证照共享和互认,减少证明反复出具和材料重复提供;加快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为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信用服务。建立完善企业信用信息,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会员准入与退出信用审核制度、信用自律管理制度、信用评价和认证制度,大力推广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推动形成行业性约束和惩戒机制,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守信履约和诚信自律。推进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加强全市企业诚信创建和信用文化建设。
9.健全智慧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建立食品药品流通监管溯源和互联网销售监管系统,健全流通环节食品药品安全电子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全市云视频与感知终端平台,建立完善反恐情报中心,为社会管控、反恐处突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服务。完善安全生产智能监管网络建设,对高危行业施工现场的工人、机械设备、操作行为和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充分整合现有危险化学品监管相关的信息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危险化学品动态监管(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危险化学品全过程动态监控、信息互通共享和实时动态管理。加强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构建集情报研判、社会防控、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反恐维稳与应急处置技术体系。建立地质灾害监管系统,对重点区域、隐患点开展统一的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管理。强化危险化学品和固体废弃物等垃圾污染物监测、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推进城市人民防空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人防指挥信息系统及配套的网络建设。
10.构建智慧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推进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建设完善大气、水、森林等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综合分析和预测预警应用。建立绿地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实现绿地新建、绿地临时占用和绿地工程验收等业务带图作业模式,为科学管理城市绿色资源提供有力保障。搭建绿化资源建设管理系统,对古树、名木、成片绿地、林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建立电子档案,实现管护、移栽、砍伐、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数据的动态更新及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建设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生态产权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建筑节能监管中的应用,以信息化推进建筑节能与环保、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
11.大力发展智慧社区。
加快统筹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各项公共服务重心下沉至社区,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聚集医疗、教育、就业、社保、行政办事等各类政府服务资源,为市民提供“一口式”政府公共服务。建立智慧社区综合信息O2O服务平台,为广大居民提供覆盖车辆管理、购物餐饮、医疗健康等管理和服务功能。面向防盗报警、保安巡更、出入监控、紧急报警等需求,加强信息技术在社区安全防控中的应用,构建覆盖全面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在房屋租赁安全管理方面,建设出租屋门禁视频系统,构建全市统一的出租屋门禁视频信息平台,加强出租屋的服务管理,有效遏制出租屋内违法犯罪活动,打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出租屋环境。有序推进旧村成片连片、城中村和棚户区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建立广州市民政信息资源开放目录,搭建民政信息资源整合应用及开放平台,优化民政服务流程。
重点专项14:智慧社区工程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业公司、医院商铺等信息资源,实现社区物业服务在线预订、商铺商业信息在线查询、医疗在线挂号、家政维修在线预约等服务;推动水电气热缴费、PM25预警、交通诱导等各类公共服务进家入户。
(加快发展社区电子商务。)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社区服务线上线下融合(O2O)电商平台,推进社区周边教育、医疗、餐饮、超市、娱乐等服务资源线上集聚。鼓励企业建设线下智慧生活体验店,打造社区“一刻钟”商圈。
(构建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在小区大厅、走道、电梯口等处安装液晶电视、液晶屏等,借助这一平台及时向住户发布最新公告、新举措、广告片等,为住户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服务。开发社交圈子APP,实现信息定制推送与圈子在线交流。
(建设社区能耗管控平台。)推动社区能耗管控平台建设,对社区公共和家居能耗进行实时可视化展示、监控管理和动态优化,提高社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到2020年,实现智慧社区应用深度渗透进居民生活,将社区建设成为政务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环境宜居的社区生活新业态。
(六)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
1.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
畅通民意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渠道,搭建公众诉求和民意表达信息平台,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促进政府公众交流互动。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加强对互联网舆情的收集、分析和掌控,及时掌握和引导互联网舆情动向,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建立完善网络空间诚信体系,铸就诚信网络空间。推动工商、文化、税务等部门的执法管理向网络延伸,监督网络运营和信息服务等企业履行网络监测和信息审核义务。完善网络法规和管理制度,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推动网络管理、网络运用、网络服务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2.完善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深化信息安全态势监控设施建设和应用,整合现有信息安全监测平台,协同各方进行多维度安全监测,建设城市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态势感知平台。加强信息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防范基础设施,建成集应急专家、企业、设备、产品等信息于一体的应急资源信息库,落实各单位应急管理职能,提升城市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及处置能力。健全网络信任体系,推进电子签名与认证跨地区互认,创建互联互通的网络身份信任体系。整合网络身份信任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证照服务平台,促进数字证书在政府网上服务、市民、企业网上办事、网络银行、电子交易、社会服务等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3.强化重点领域信息安全保障。
继续推进以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规范为依据的安全测评、风险评估、信息安全自查和检查工作,提高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安全整体水平。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电子政务安全服务外包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安全管理。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加强轨道交通、供水供气等城市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障,开展重点领域工控系统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建立重点行业共性模拟仿真平台和实验室。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标准和相关工作要求,加强涉密信息化项目定级立项、建设实施、验收财评等环节的全过程保密监管。
重点专项15:工业控制安全保障工程
(加强工业信息安全监测和保障。)加强先进制造、能源、油气管网、电力、水利、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重要领域工控系统以及物联网应用和关键设备的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搭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测和预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重点设备和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实验室,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测评。联合国家级相关研究机构,推动工控系统漏洞数据库建设,实行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收集并及时发布有关漏洞、风险和预警信息。
(发展安全可靠工业控制系统。)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工控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结合重大科技专项等的实施,发展国产工控芯片、工控操作系统、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安全防护技术,确保工控系统安全可靠。
到2020年,基本形成对重要工控系统安全测评的长效机制,重要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管理水平大幅提升。4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联网。
按照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加强量子通信核心装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在国防、政务、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重点专项16:量子安全保密通信
(建立量子通信技术的产业链。)抓住量子信息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针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进行部署,超前研发下一代通信产品。以量子通信技术为核心、以通信安全为特征的细分通信产业,开展融合量子通信的核心通信装备研发,实现量子通信技术和宽带光通信技术的融合,全面形成面向核心网络通信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水平的量子通信安全通信产品,为我国的通信光网应用量子通信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以量子通信技术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技术研发体系和产业链。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完善全市信息化推进机制,强化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对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协调职能,建立分工协作、权责明晰的体制机制,处理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跨部门事务。加强对各区、各基地(园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全面推进各领域信息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企业投资、经营决策等方面给予指导、协调和监督。统筹协调各部门已采集数据的归纳整理,形成大数据库,并出台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明确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工作的责任人或责任部门,促进跨部门数据共享利用。
(二)完善政策法规。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方针政策,落实好中央国家部委对信息化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部署。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开发利用、信息经济、互联网创业创新等政策措施。从数据开放和保护、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推出符合广州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国家和行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我市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标准。
(三)创新投融资方式。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等重大信息化项目投入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信息化投融资体系。创新财政扶持方式,通过项目补助、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等方式,着重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面临的资金制约问题。用好现有的领军人才专项、电子商务专项、科技经费等资金,为“双创”项目提供资助,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加强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种子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创新信息化项目投资运营模式,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及以政府平台公司为载体,组建智慧城市大数据信息产业平台公司,牵头完成我市智慧城市及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规划、投资、建设和营运工作的模式,以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等重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贷款力度,支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企业信息化项目提供担保。
(四)加快人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改革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鼓励高校设置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相关学科,在高效、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打破人才流动体制界限,推动人才在政府、企业、智库间有序顺畅流动。建立特殊的信息化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适应信息化建设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五)保障规划落实。
按照信息化规划确定的重点和落地时序,保障“十三五”时期全市信息化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有机衔接,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工程项目的顺利落地实施。组织好信息化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科学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评价、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以纳入规划的主要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为主要抓手,及时发现问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充分借助智库等专业资源,适时开展第三方评估。鼓励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市民广泛参与到信息化规划实施的监督中来,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适时提出新思路和新办法。公开方式:主动公开抄送:省府办公厅,市委各部委办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纪委办公厅,广州警备区,市法院,市检察院,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单位。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2017年1月2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