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商情

2021年兰州新区工作报告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1-07 21:15)
文章正文

敢闯勇创   务实拼搏
奋力谱写兰州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在兰州新区2021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兰州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  杨建忠

(2021年1月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兰州新区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安排部署“十四五”及2021年重点任务,动员新区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力量、主动担当、敢闯勇创、务实拼搏,奋力谱写兰州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兰州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及国家级新区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谋划工作、推动发展的根本遵循,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抓实党的建设增定力,深化综合改革激活力,培育新兴产业强实力,促进创新开放挖潜力,精智管理城市添魅力,新区步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极、地、台、区”作用日益显现。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康复辅具“双试点”城市,荣获“2018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2019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等20多项荣誉,新区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大幅提升。

  ——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基层基础不断夯实。五年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干部队伍快速壮大,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增强。设立党委(党组)49个,党支部标准化覆盖率达100%。牢固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引进优秀干部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近万人。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干部先行先试的政治定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

  ——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五年来,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23亿元增长到230亿元,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9.2亿元增长到19.8亿元,财政总收入从65.3亿元增长到145.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5800元、9200元增长到34837元、13009元,市场主体从1.3万户增长到2.4万户,全社会用电量从5.8亿千瓦时增长到15.3亿千瓦时,人口从19.2万人增长到46.5万人。新区国企总资产从612亿元增长到1700亿元,营收从13亿元增长到1100亿元。

  ——综合改革集成高效,营商环境大幅优化。五年来,通过深入实施管理体制、干部人事、行政审批、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等“九大改革”,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承诺制、并联审验、不来即享、证照分离、全员聘用、全员绩效等多项改革得到国家和省市肯定,投资项目审批和企业开办时间分别是国务院要求的1/4、1/5,事项最少、流程最简、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高效审批成为全省样板;土地、用能、运输、融资、社保等要素成本大幅降低;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全面完成。

  ——生态产业延链集聚,实体经济快速壮大。五年来,紧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引进产业项目487个、投资2115亿元,十大生态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高标准建设绿色化工园区,两年内引进产业项目150个、投资超200亿元,项目建设创多项全省、行业新纪录;4.5微米超薄铜箔、双零铝箔、10万吨高导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助推甘肃由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兰石装备、广通新能源汽车等“新区制造”走出国门;佛慈、和盛堂等生物医药企业高质快速增长;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中科曙光、华为、国网云等29家大数据企业入驻新区;种养加、产供销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全面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商贸物流产业年贸易额突破2000亿元,西部恐龙园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深受游客青睐,旅游综合收入倍数增长。

  ——创新开放双轮驱动,活力动力竞相迸发。五年来,新建各类创新平台92个,引进研发人员3652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1.4%,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至3.6%,企业申请各类专利近千项。获批建成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3个开放平台和粮食、肉类、跨境电商等8个指定监管场地,开通12条国际货运航线,国际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营,保税仓储、金融仓储等专业物流园高效运营,货物吞吐量、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入选“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城乡建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五年来,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开发建设面积由12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8%提高到70%,城乡道路里程数由750公里增加到1110公里,开通公交线路38条、新增公交400辆,建设各类住房10.1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7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392户,建成商业综合体7个、酒店宾馆50家,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备。脱贫攻坚任务高标准完成,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推进,24个保留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标准。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城市绿地率由29.8%提高到3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污水收集处理率100%。生态修复1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万亩,“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创出新经验。

  ——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发展环境全面优化。五年来,始终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于新区社会治理全过程,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法治环境等“九大整治”,非法采砂取土、乱搭乱建、项目烂尾、土地闲置、恶意诉讼、非法上访、恶意诽谤、诬告陷害等影响政治生态、经济秩序、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根治,挽回经济损失过百亿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逐步健全,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在人口、车流倍增情况下行政诉讼、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事故伤亡数、信访案件大幅下降,新区营商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显著优化。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五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各类学校53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人数达3.6万人,积极争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科教园区建成院校7所、在建9所,入驻师生7.5万人,与80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45个,形成群众“15分钟就医圈”。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建成各类文化场馆40个、各类体育场所987个,人均体育场地增至5.5平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积极推进群团改革,联系群众作用有效发挥。

  2020年,兰州新区克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压力,主动育先机、勇于开新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快速发展这条主线,采取学政策、抓机遇、谋项目、增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化解疫情影响,率先恢复产业、市场、经济社会秩序,“六稳”“六保”全面落实,经济发展增量提质。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进出口贸易额增长33.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5%,蝉联“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中国领军智慧城区”,荣获“2020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区”、全省“市州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奖”。主要做了八方面的工作:

  (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实现双一流。高站位、早行动、讲科学、求实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一流成效。

  科学防控实现“双零佳绩”。准确研判疫情形势,第一时间综合施策,用最快速度、最大力度、最强保障严守“省门第一关”,以最小成本、最低影响、最优方法取得最好效果,实现区内无疑似和本土确诊病例。

  高质高效完成“国家任务”。新区上下精诚合作、严密组织,圆满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国外首班入境人员集中留观任务,为全国外防输入集中留观工作提供了“甘肃范本”,出色完成近万名境外回国和国内中高风险区来甘人员隔离留观任务,全程零扩散、零感染、零负面舆情。

  率先垂范筑牢“防疫堡垒”。党工委班子带头守牢防控一线,率先引导消费、深入企业解决发展难题。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党员干部全程作表率,设立先锋岗345个,组建突击队、志愿服务队317个,将党旗插在了抗疫一线、生产一线,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中川东区派出所被评为全国抗疫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3名同志被评为全国或行业系统抗疫先进个人。

  精准预判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吹响复工复产集结号,4月中旬企业和项目全面复工复产。率先举办3万人规模全国首场线上线下双选会,1.3万人达成就业意向。率先助企纾困解难,为各类市场主体落实扶持减税资金10多亿元。率先组织项目集中开工,一系列科学务实举措,创造出全国最快经济增速。

  (二)综合改革蹄疾步稳。持续巩固拓展“1+6”综合改革成果,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

  空间规划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紧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机遇,积极开展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研究,形成打造“陇中河套平原”重大成果,为大兰州建设寻找新经验,得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入列全省“十四五”规划。该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减少空气浮尘和泥沙流入黄河,增加水土涵养和降雨量,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开拓数千平方公里生态、农业和建设用地,开辟千万级人口、万亿级GDP承载空间,为承接产业、移民、打造特大型中心城市拓展充足空间,为大兰州发展创造历史机遇。

  绿色金融支撑成效初显。加快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生态产业项目,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3家,筛选入库绿色项目169个,绿色贷款余额达109亿元,开通“绿金通”平台,注册企业476家,上架金融产品93种,为37家企业融资46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稳步推进,融资体系逐步健全。

  国资国企改革成果丰硕。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国企支撑引领作用再上新台阶。新区国企资产总额达1700亿元,当年营收增长99%、达1100亿元,利税增长21%、达17亿元,引进人才1000余名。商投集团跻身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第206位、荣获“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城投集团迈入甘肃国企前十强,农投集团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经营要素成本全面降低。行政审批持续优化,土地、资本、水电、社保、公共资源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效明显。全面推行土地租赁、弹性出让、作价出资等灵活供地模式。积极争取电价优惠政策,大数据、优质大工业电价分别降至每度0.28元、0.35元,企业生产经营要素成本下降20%以上。

  (三)实体经济集聚壮大。抢抓国家实施积极宽松的财税金融政策、东中部产业转移等机遇,大力引培产业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化、全链化、高端化发展。

  绿色化工产业。全面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度招商引资,全方位服务企业。新引进山东滨农、东瑞制药等项目57个、总投资100亿元,单园区、单产业落地项目数量、吸引高科技企业数量、完成投资额数量创造了全省产业投资新纪录,康鹏威耳、鑫隆泰等10多个项目不足一年建成投产,营收突破50亿元,产业效益释放周期之短刷新全国行业纪录,顺利通过省级化工园区承载能力评估认定。

  新材料产业。全国最先进超薄铜箔、全球最大高铁合金导线、绿色建筑新材料、高强度轻量化铝合金等一批新材料项目投产见效,城市矿产和表面处理产业园启动前期工作,德福铜箔二期、商投高档铝箔等11个项目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快速壮大。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合制罐、博睿重装等69个项目建成投产,中科院近物所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快速形成,获批“国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大数据产业。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一期IDC中心、国网云数据中心等5个项目建成运营,入驻托管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52家,电信西北中小企业云平台用户突破4万家。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润泽国际信息港等6个项目加快建设。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申联生物建成国内领先口蹄疫疫苗研发中心,首条年产1亿剂疫苗生产线获批投产。甘肃药物碱厂技术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西部药谷产业园”顺利交接,西北首个医药物流产业园开园运营、入驻药品器械企业130多家,形成了药品研发、器械生产、商贸流通的医药全产业链。和盛堂获评甘肃首批“绿色工厂”。

  文化旅游产业。临港花海塑造“甘肃门户新形象”,中川小镇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园等11个项目列入全省文旅产业计划,形成都市花海观光游、亲子科普研学游等6大特色旅游品牌,开通精品旅游线路15条,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增长34%。

  现代农业。实施总投资239亿元的现代农业项目26个,新希望、天兆、鲜切玫瑰等20个项目相继投产。现代农业公园栽培特色菌类130万棒、玫瑰等特色花卉50种,千亩中药材育苗、15万亩特色种植基地,350万头生猪、百万只羊、万头奶牛养殖园,百万级猪羊屠宰、200万吨粮油精深加工、150万吨饲料加工、50万吨有机肥加工、5万吨冷链物流等现代农业生态种养加循环产业链加快形成。西北首个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开拍”,高品质绿色农产品获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

  (四)科技创新驱动有力。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产业升级同谋划同推进,助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科创平台增量提质。新建同位素实验室、精细化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平台20个,申联国家P3实验室加速申报,硅立方超算中心等建成投运,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站落户新区,工程机械、新材料、药学等领域新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兰石集团高端能源装备专业化众创空间获国家批复。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与10多名院士开展产学研合作,新研发科技成果140项、转化率31.4%,当年科技成果转化产值180亿元。全球首个千吨级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入选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名录。成功举办“绿色氢能和液态阳光甲醇高端论坛”,18位院士、百位知名学者、400余位能源化工领域企业家齐聚新区,共商绿色化工崛起大计。

  创新能力大幅跃升。“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打造军民融合高端化学品“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区和出口基地,引进60个填补国内空白、58个替代进口、116个出口外销产品。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比重达48%。引进科技领域领军人才25名、教授级人才300多名、博(硕)士人才290多名。注册商标347件,申请专利235件,授权专利176件,申联生物口蹄疫合成肽疫苗获得全球科技创新进步奖。

  (五)对外开放逆势增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多平台、多通道、多口岸开放效应初步显现。

  开放平台作用彰显。综合保税区新注册企业47家,进出口贸易额32.7亿元、增长53.8%,12家企业纳入全省枢纽制高点联盟,中川北站被设为国际联运内陆港站,实现与全球航线无缝连接,货运吞吐量220万吨、增长112%。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常态化运营,贸易额倍数增长。西北首个有色金属铝期货交割库挂牌运营。

  通道经济陆空联动。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加快建设,进口活体动物、水果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全省首批进口种猪、种羊顺利入关,巴黎、曼谷、金边等12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开通,航空口岸进出口货物增长69.7%。首批哈萨克斯坦亚麻籽专列通关,首批70吨食品香料多式联运顺利出关。铁路口岸货运量倍数增长,国际货运班列到发71列、增长33%。

  贸易合作内外互动。西北纯碱分拨中心、西北国际木材交易中心等挂牌运营。进博会签约项目17个、签约额2.23亿美元,广交会、京交会、高交会成果丰硕,“新区造”钻机、铜材、线缆、化工产品等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六)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修复齐头并进、互促共融。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朱中铁路、景中高速建成通车,中白高速、G109全线贯通,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及连接线、兰张三四线、中兰客专、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智慧城市发展全面提速,核心区5G网络全覆盖。新开业星级酒店3家,五星级皇冠假日酒店、丝路国际会展中心主体封顶,市政管网、公共交通、城市绿地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市场监管体制逐步健全。“零门槛”落户政策全面实施,人口实现10万级增长,人气商气加速集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强力推进生态治理,复耕复绿撂荒地1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完成造林1.6万亩、复绿3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260亩,临港生态区、水阜河综合治理区基本成型。建成全省土壤样品库。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行动圆满收官,城乡环境整洁靓丽,新区形象大幅提升。

  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当年新增城镇建设规模指标1.6万亩,审批用地1.8万亩,处置闲置土地0.4万亩,大棚房、违建别墅、林业违法全部清零,自然资源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完成整改。短贷长投、隐性债务、基础设施工程款拖欠、征拆款拖欠等问题有效化解,瑞建、青瓷博物馆等一批历史问题彻底解决。

  (七)民生福祉稳步提升。全面加强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供给,社会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教育资源量增质优。宗家梁、方家坡、瑞岭名郡3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5820个,成功教育园、贺阳教育新区学校、甘南实验中学落户新区。设立“一体化办学体”8个,名校长、骨干教师工作室28个,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60%、增长11.4%,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健康新区”快速推进。新区疾控中心、省级医学集中观察留观点、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等项目开工建设,改造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人口信息、健康档案、电子病历3大数据库建成使用。新区养老服务运营中心投入运行,康复辅具产业创新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康复辅具社区租赁国家试点全面推开。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六大文明行动”,助力兰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省体育馆、新区图书馆开馆运营,新建社区文化服务中心16个,新增文化产业单位18家。半程马拉松赛荣获中国田协“金牌赛事”,承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10余场,开展高品质文化活动100余场次,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多措并举促就业,增加就业5.2万人。统一城乡社会救助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6%、99.3%。全力保障住房供给,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6平方米。健全根治欠薪机制,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退役军人抚恤优待政策全面落实。

  社会治理规范有序。大力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宣传教育,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增强。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四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体系,重大涉稳事件、全国“两会”赴京访、涉恐涉暴案件、重大安全事故等“零发生”,新区获评全省信访工作“全面达标地区”,中川园区获批“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体系逐步健全,安全生产事故下降18.7%,伤亡人数下降35%。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丰硕,依法公开审判薛在存恶势力集团、郭庭天保护伞和方永梅恶势力团伙等案件,在全省率先实现线索清仓、案件清结、逃犯清零。法治新区、平安新区建设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圆满完成,刑事、治安、电诈警情分别下降31.7%、50.5%、16.6%,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八)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始终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国家级新区改革发展全过程,广大党员干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增强。

  政治引领作用凸显。举办“学政策、抓机遇、促改革、谋发展”学习班、“十四五”规划研讨班、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会等活动百余场次,广大党员干部应变局、抓机遇、育动能水平明显提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加强,有力推动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及党工委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宣传舆论占领高点。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市各类媒体,全方位展示新区改革创新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刊发报道1万余篇(次),其中《人民日报》13次刊文,央视《新闻联播》等17次播报,新华社10余次深度采访并形成内参,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多次批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严厉打击负面炒作和不实言论,社会各界对新区发展的信心极大提升。

  组织建设坚强有力。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牵引,打造国家级新区特色党建品牌20个。畅通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人才交流渠道,面向全国选招优秀干部、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1200多名,评审各类职称1800多人。以绩效考核为“指挥棒”,重实干、重实绩导向更加鲜明,激励作用更加凸显。

  纪律作风从严从紧。始终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综合运用党内、审计、群众、舆论等监督手段,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狠刹涉疫造谣传谣不正之风,整治国企重大事项违规决策问题,一些作风顽疾得到有力纠治。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人和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处置问题线索104件,立案56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7人,组织处理83人,移送司法机关12人,挽回经济损失5800余万元。严惩诬告陷害、激励担当作为,为3名干部澄清正名,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群团统战助力发展。充分发挥工人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作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显著增强,统一战线凝聚共识、集聚智慧、汇聚力量的功能进一步显现。以创建“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为载体,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阵地12个。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16个、劳模工匠工作室等80多个,成功举办全省物流和花卉行业技能大赛。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21个,打造标准化志愿服务站4个。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凝练招商项目60多个,有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五年来,我们经历了风雨,也见证了彩虹。五年的艰苦奋斗中,锻造了政治坚定不动摇的定力,体现了咬定发展不放松的执着,诠释了改革创新不畏难的精神,锤炼了负重前行不怕苦的作风,凝聚了从严治党不懈怠的斗志。今天,身处这座充满无限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新城,我们感到无比的自信和自豪!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新区所取得的成就属于开拓者、奋进者、建设者。经过五年的不懈探索和艰辛努力,实现了城市由拓荒起步向新城崛起的转变,改革由学习跟跑向示范领跑的转变,发展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向产业支撑带动的转变,管理由粗放治理向智慧精细转变,呈现出城市功能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生态环境与城乡融合相促进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气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承载着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铭刻着各级各部门的励精图治,书写着新区人民的创新创造,饱含着党员干部的奋发有为,凝结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区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全体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光荣已成历史,奋斗永不停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工作中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一是经济体量依然偏小,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发展态势;二是敢闯敢试的担当精神还不够,抓改革、促创新、扩规模、提速度、增质效的氛围还不浓厚;三是科技创新投入还不足,人才引进力度还不够,企业与科研机构创新联动还不强,创新的环境还需进一步打造;四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新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五是与国家的希望、省市的要求、群众的期盼相比,党员干部的作风还需进一步锤炼,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回避、不等待,积极加以解决。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兰州新区一定能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成就、新辉煌!

“十四五”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兰州新区充分履行国家赋予的“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黄金五年”。兰州新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及国家级新区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国家赋予兰州新区的战略定位,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机遇,把握新阶段、践行新理念、融入新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速产业集聚、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市能级、优化生态环境,将兰州新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级新区。

  “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坚守国家赋予的“极、地、台、区”战略定位,结合发展实际,用好先行先试政策,以“四区两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兰州新区快速崛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1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18%以上,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现代新城功能更加完善,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更加凸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区。紧盯“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335+X”产业倍增行动,重点打造绿色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3个千亿级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城市矿产3个五百亿级产业和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5个百亿级产业,大力发展新基建、新业态、新消费,在人工智能、职教产业、应急产业等方面创新突破,积极培育新的税源增长点、高质量发展支撑点。

  ——打造集成改革先行区。树立世界眼光、坚持问题导向,学习借鉴深圳、浦东等地改革创新好经验好做法,紧盯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系统改革,持续在政府效能、绿色金融、要素配置、项目服务、国资国企、空间利用、创新开放、城市治理等方面突破,以改革实效激发活力、抢占先机、应对挑战,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区经验。

  ——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实施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搭建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中心和“双创”示范基地,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培育一批行业“冠军产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争取更多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新区,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4%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实现从学习模仿向自主创新、引领创新迈进,建设西北地区创新策源地和产业人才汇集地。

  ——打造生态治理示范区。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科学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统筹推进未利用地开发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国土资源高效利用一体推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北部打造永久生态防护长廊,阻挡风沙、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实施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工程,为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崛起提供新区样板。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以建设国内大循环的西部“加油站”、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接点”为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做好对内对外两篇文章。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引领交通大联网、产业大对接、资源大共享,做大做强经贸合作,申建进口药品等特殊口岸,积极申创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片区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全省占比明显提升,筑牢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高地。

  ——打造城市建设新标杆。统筹“区县协同”管理体制,探索“一区多园”管理模式,主动承担兰州中心城区拓展扩域责任,融入兰白都市圈、兰西城市群建设。加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持续完善城乡服务功能,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健康、公共服务等优质资源供给,建设“一带一路”职教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步伐,推进法治新区、文明新区、平安新区、和谐新区建设,全面建成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西北现代化城市新标杆。

2021年工作任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兰州新区建设“四区两新”的关键一年。“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2021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八大国企营收、利税均增长30%以上,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聚力党建引领,全面筑牢坚强有力政治保障。把党的建设作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统领,严格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斗争意识、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持续提升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战斗力,为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把牢政治方向。始终把践行国家级新区肩负的战略使命作为高质量发展一以贯之的根本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开展“比学习、比素质、比能力、比实干、比成效”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体现到推动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凝聚思想力量。围绕建党100周年,组织开展主题宣传系列活动,推出一批展示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品力作,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展示党和国家、省市、新区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庆祝建党、共绘锦绣”“我们的节日”“道德讲堂”等主题活动。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依法快速查处各种损坏党和国家形象、抹黑新区、阻碍改革、干扰发展的违法行为,以正面宣传汇聚起奋斗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的磅礴力量。

  筑牢组织保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动驻区单位与社区“契约化”共建、国有企业与“两新”党组织“业缘”联建,打造“全域党建共同体”和党建特色品牌。将绩效考核与干部考核考察紧密结合,严格落实德能勤绩廉标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使开拓者受拥戴、奉献者受尊敬、勤奋者得实惠、无为者受鞭策、违纪者受惩处。健全“3+N”人才政策体系,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以国企为平台吸引万名有志之士来新区发展,促进“人才红利”“人口红利”叠加释放。

  从严正风肃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紧盯工程建设、招投标、金融信贷、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顽疾,着力解决阻碍新区改革发展、客商诉求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群众意见较大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内勾外联、损公肥私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工作落实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等懒政怠政行为。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

  (二)聚力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发展动能活力。改革是新区立足之本,全面对标对表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及自贸区,在完成中央和省市各项改革部署的基础上,推进新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系统观念,树立一盘棋意识,以建设大兰州为指导,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移民搬迁等大机遇,积极推进新区与皋兰协同发展机制,统筹整体规划、产业布局、基础配套,探索出一套改革创新、高效融合、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兰州发展拓展大空间,实现产业、人口、城市大跨越。

  深化自然资源改革。认真学习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结合新区实际,突出依法规范、生态优先、区域协调、务实管用,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绘制一张真正能落实、管长远的规划蓝图,推动区域未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行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控,开展单位土地贡献度考核,效益效果评价,优奖劣罚,优增劣汰。规范不动产抵押融资、转让等,杜绝各类弄虚作假损害公共和他人利益行为。

  深化绿色金融改革。用足用好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字招牌”,引导金融机构健全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加快新区法人银行及绿色金融专营机构筹建进度,新增绿色金融专营机构5家以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支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50亿元以上。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超过10亿元。“绿金通”平台注册企业超过1000家、融资超过100亿元。设立首期10亿元绿色发展基金,助力全省绿色崛起。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集聚、创新开放、乡村振兴及公共服务等领域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探索国有独资公司党委会和董事会“两会合一”制度,强化审计、纪检、组织、财政等部门协同监督,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质量效益双提升。健全薪酬管理、经营业绩考核管理办法。树立人才引领企业成长意识,大力实施国企万名引才计划,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区产业集聚提供人才支撑。

  深化信用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行政、司法、企业、团体、居民等全方位新型信用监管机制。推进新区“红黑榜”“双公示”等各类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推行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开展重点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落实“逢报必查”“逢办必查”信用信息核查工作机制,引导失信主体开展信用修复工作。

  (三)聚力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项目作为新区发展的根基,牢固树立“以项目提素质、炼能力、出业绩、论英雄”的理念,推动生态产业快速成长。

  绿色化工产业。加快绿色化工园区东区危化品运输场站、培训基地和西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实行封闭管理,守牢安全环保底线,争创国家D级化工园区。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与国内外化工产业龙头、企业龙头加强合作,共建产业园,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向新区集聚。支持莱安、智资等项目达产,围绕兰石化产业链延伸、“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C区建设,新引进项目100个以上、建成投产100个以上、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快速提升。打造产业转移条件最好、产品种类最全、科技含量最高、军民融合程度最深的绿色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典范”。

  金属新材料产业。支持商投高档铝箔、德福新材料二期、康鹏液晶显示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产值70亿元。立足省内有色金属、稀土、气候、期货交割库、科研院所等资源优势和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围绕稀土、碳纤维、金属新材料、粉末冶金等开展重点招商,吸引金属新材料上下游企业向新区集聚。

  城市矿产和表面处理产业。以国际一流水准编制城市矿产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园规划,快速推进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飞机、汽车、家电、电池等废旧物品综合利用发展城市矿产产业,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围绕电镀、喷涂、搪瓷等快速培育表面处理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紧盯绿色化工、信息、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先进装备进行招商补链,提升配套能力,实现产业互促发展。争取中科曙光高端服务器整机制造生产线落地,加快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兰通厂搬迁改造、大科学装置检验检测中心、广西柳工西北智能再制造基地等建设,支持企业“三化”改造,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

  信息产业。抢抓“东数西算”发展机遇,发挥新区电价优惠、气候干凉耗电少、宽带资费低等优势,积极争取各大运营商、知名互联网企业优先在新区布局信息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线新经济,加快润泽国际信息港、移动大数据产业园二期、电信大数据中心、国网云数据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超算中心和金融、统计、能源大数据服务中心等布局新区,打造西北机架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争取获批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节点和重点区域集群。围绕大数据中心建设配套装备产业、数据应用项目,做好人才及保障服务。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化工园区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等资源优势,创新推动向高附加值的成药延链。围绕现有中药批号加大生产,盘活存量资产,释放现有生产能力,争取更多产品进入国家医药带量采购目录。围绕中药、西药、农药、疫苗、化妆品、保健品、防疫物资等加大“西部药谷产业园”全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快东瑞制药、农垦药碱厂、同位素医药中心、重庆医药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拓展“中药+”大健康新业态,建设研发、种植、加工、存储、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基地。

  商贸物流产业。依托航空、铁路、公路运输构建高效专业的商贸物流网络,推动供应链产业链多元发展。新增酒店宾馆5家,开展“千企万店惠陇原”“乐游新区·欢畅惠购”等促销活动,打造高品质商圈经济、夜市经济。鼓励发展平台经济、电商经济,推动网络货运发展,完善城乡冷链设施和城际配送网络,打造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区域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推动铝期货指定交割库高效运营,争取设立西部有色金属现货交易中心,中川北站完成货运吞吐量300万吨以上,商贸物流产业营收总额突破2500亿元。

  文化旅游产业。深度挖掘秦王川历史文化资源,健全旅游配套服务,开发游客网上集散中心,整合西部恐龙园、晴望川民俗文化村、长城影视城等旅游资源,与现代农业、自然风貌、绿色制造、临港花海等结合,开发具有新区特色的观光购物、温泉疗养、户外运动等全域旅游产品,打造集观光、食宿、采购、娱乐、疗养、科教、研学等为一体的新区“一日游”“两日游”旅游品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0%以上。持续办好太平鼓王争霸赛、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动,开发“四季游新区·精彩乐不停”旅游项目,做强“靓丽新区”文化旅游名片,打造现代都市休闲旅游新典范。

  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围绕建材家居全产业链,引进灯饰、五金、板材、家具生产等企业。谋划在新区北部合理布局风电、光伏、光热、热电等清洁能源产业。依托中国西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国家区域(西北)救援中心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应急物资生产、储备、物流等产业项目。谋划在石洞、水阜片区发展商务、金融、设计、康养、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中心城区拓展地。

  (四)聚力创新驱动,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坚持把创新作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集聚创新要素,实现内涵型增长。

  建设高端创新平台。组建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区内企业技术、人才、平台资源共享,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动同位素实验室申报国家级实验室,新建创新平台20个以上,筹建大数据众创空间、大数据研究院,争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创新基地等布局新区。实施科技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至3.7%以上,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占比50%以上。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发挥产业地图规划引导功能,引领和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聚焦“园中园”,加强与中科院、兰大、农大等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建设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成果转化中试产业园和农产品、花卉、畜种转化基地。聚焦“新区造”,加快德福新材料5G高频高速通信用12微米反向铜箔、科近泰基重离子医疗装置生产线建设,推动生物疫苗、抗肿瘤药、永磁复合电机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度,提升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的竞争力。

  营造优质创新生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特殊贡献人才股权激励、现金奖励、个税返还等机制,强化高端人才引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突出国企在储备高素质科研人才中的骨干作用,推广“项目+团队”模式,鼓励领军人才打包人才团队、技术专利等资源“带土移植”。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创新工作站。全方位做好科研人员住房、教育、医疗等服务保障,创造优良创新创业环境。

  (五)聚力扩大开放,不断拓展全方位合作空间。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拓展开放平台功能。依托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全程化国际联运服务链条,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中心中转枢纽、国际贸易物资集散中心。推动综保区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企业落地,培育保税新业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50%以上,在国家绩效评估中实现赶超进位。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助推“陇货”“甘味”产品走向全国全球。依托“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打造安全、高效、智慧的“一带一路”信息服务中心。

  扩大开放通道建设。发挥航空枢纽优势,织密通道物流网络,新开辟兰州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际(地区)航线,实现与重点旅游城市直航通达。建设中欧货运班列物流集散中心,扩大海外仓布点,加大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强化与东南沿海、沿边口岸在货源集结编组、货物换装、通关查验等方面全流程对接,畅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贸物流。加快建设区域仓储分拨基地,通道物流产值增长25%以上。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用足用好进博会、药博会、农博会、兰洽会等大型节会,以产招商、以链引资、以业聚才,加快提升利用外资的能力和水平。利用中欧回程班列优势,做大有色金属、木材、粮油等贸易总量,推动进出口贸易额增长50%以上。

  (六)聚力品质品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打造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城市软硬件,为产业大发展、人口大集聚提供现代化服务。

  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加强协调统筹,做好市域铁路东环线、轨道交通5号线、新区与主城区多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建设中川至永登高速公路、中川至安宁和中川经黑石、石洞至什川快速通道,推动新区与主城区融合发展。全力保障和推进机场三期、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机场环线铁路、中通道及新区南站、清傅公路建设。根据需要及时增开区内公交,开通新区至白银、景泰、榆中、什川等市郊公交线路。

  提升城市服务能级。优化城市功能分区,高标准编制石洞、水阜片区空间规划,打造中心城市功能拓展区。依托大数据、5G网络建强“城市大脑”,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中深度应用,打造高水平智慧城市。大力培育“甘肃风味”“新区品牌”商贸体系。健全商品房、经适房、安置房、公租房等多元住房供给体系,满足各类群体住房需求。启动建设备用水源水库、第三污水处理厂,全力打造“节水城市”“无废城市”。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改造一批绿园、绿带、绿廊,打造雅致实用城市夜景,建设“时尚现代、靓丽舒适、宜居宜游”的魅力新区。

  主动承接移民搬迁。快速做好陇东南灾后重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积极承接其他类型移民搬迁,落实好“零门槛”落户政策。加快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认真做好所需用地指标协调保障工作,完善移民入区各项政策,全力做好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生活保障等工作,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快、融入好、能发展、早致富”,实现移入人口10万以上。

  (七)聚力绿色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绿色作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以生态修复美化城乡环境,以现代农业带动乡村发展,着力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

  加速现代农业发展。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统筹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以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打造百亿生态种养循环产业,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值倍数增长。加强农产品检测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制度。推进种质资源库建设。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发挥国有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盟,引导更多社会资本“下乡”参与联农带农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土地、产品、劳动力等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合理配置,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深度融合。

  加大生态修复治理。积极推进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区建设,按照“强生态、保水源、固风沙、拓空间、促发展”思路,开展效益型全域生态修复治理,依法依规开展未利用地综合开发,为区域生态气候改善、黄河水源涵养、农业发展、城市拓展、产业集聚、人口增长储备充足空间。启动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和引大渠系封闭改造,构建生态水系绿廊。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构筑兰州北部生态安全屏障,积极申报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八)聚力民生福祉,切实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把改善民生作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教育事业增优提质。立足人口快速增长实际,优化学校布局,加快推进瑞岭锦绣小学和瑞岭名郡学校初中部建设,实现秋季招生。启动新区第七小学和第三初级中学建设,加快成功教育园、贺阳教育新区学校、甘南实验中学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四点半”工程。探索校长职级制改革,启动教师“区管校聘”工作,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教育队伍综合素质整体提高,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加快科教园区B区建设,推动构建校企共建、互促、共享机制,持续放大“工匠摇篮”效应,打造“技能甘肃”示范区。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推动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医院投入运营,引进省内外知名三甲医院在新区办分院,加快省公共卫生中心P3实验室、省级医学集中观察留观点、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新区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启动新区妇幼保健院建设,推进社区医疗中心标准化建设,扩大医联体覆盖范围。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疾病防控、精神卫生、老年健康、妇幼保健等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促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实施文化强区行动,完善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场馆功能及运营管理,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8个。依托优质体育场馆设施,积极承办国家级、省市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利用“金角银边”加大体育健身场所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开展文明城市提升行动。评选一批“优秀党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新区好人”。

  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做好惠企稳岗、增创业、扩就业工作,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引导搬迁移民、高校毕业生等来新区就业,以“零门槛”落户政策吸引更多人力资源集聚新区,打造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示范区,为全省保就业作出新区贡献。织密筑牢兜底保障网,持续拓展救助覆盖范围。创新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模式,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医养康养结合发展。加强根治欠薪工作力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落实降低企业社保费政策,加强退役军人就业服务保障。

  强化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法治新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序推进撤村并居,不断深化“三社联动”,持续推动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安全社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提升政法干部综合素质,树牢对党忠诚、为民解忧意识,依法打击恶意诉讼浪费司法资源、破坏社会公平公正和党在人民心中形象的不法行为。发挥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和多元化解,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网络犯罪、危害社会安全等行为,打造平安和谐新区。支持工青妇、工商联、民主党派等带动社会各界参与新区发展,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聚焦安全发展防风险,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全周期管理”“大数据治理”,做到智能监管全覆盖,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持续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各项工作,坚持“人”“物”同防,把好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防控关口,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环境。

  同志们,宏伟蓝图已绘就,砥砺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铆足干劲、拼搏奋进,全力开创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新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