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山西省
原标题:綦江历史上的贡品(二)螺蛳砚米
螺蛳砚米
綦江历史上的贡品
编
者
的
话
綦江历史悠久,土地肥沃,特产丰富,历史上曾有多种特产被列为贡品。为助力品牌打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经查阅綦江相关史志资料,充分发掘綦江历史文化资源,走访梳理相关记载,特推出“綦江历史上的贡品”系列报道。
千百年来,綦江都盛产水稻
出产的大米品质优良
明朝时候一种名叫“螺蛳砚米”的大米
就成为了贡品
不过这项贡品
除了在产地郭扶镇民间还在口口相传外
其他已很少有人知道了
那么这项贡品的背后
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起来听听
↓↓↓
品质优良跻身贡品
“螺蛳砚米”出产于郭扶镇长岭村,因该村1组有一个叫螺蛳砚的地方而得名。当地人传说,螺蛳砚的得名很有来历。唐朝时候螺蛳砚一带平坦开阔,方圆大约五六百亩,多为水田。核心区内有一形如螺蛳的泉眼长年吐水,水田也从没干过。据说这里是螺蛳穴,“螺蛳砚”的“螺蛳”就由此而来。至于“砚”字则更有故事,传说长岭村一带因为土地肥美,唐朝时候有一段时间县衙就设在这里,由于水田里有个螺蛳穴,这个县就称为螺蛳县了。记者查阅相关典籍,整个唐朝时候綦江境内先后设置过12个县,多数县名已不可考,是不是螺蛳县名已在那些消失的县名中呢?或者根本没有设置过此县,只是一度县衙设在这里就以县衙驻地名称称作螺蛳县呢?这里我们也就不去仔细考究它的真实来历了。
后来县衙搬迁了,当地人就一直将这里称作螺蛳县了。为何“县”又改“砚”呢?清朝时候大兴文字狱,这里的乡绅认为,“县”作为行政建制是不能乱称的,继续称“县”容易招来祸端,就用螺蛳穴有点像调墨砚台的“砚”代“县”了,同时也读音相近,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这里出产的大米也就称作“螺蛳砚米”。
▲“郭袋子”香米,出产的大米粒粒饱满。
“而如今的螺蛳砚,也不是唐朝时候那个螺蛳砚的模样了。”长岭村老人陈林介绍,现在的螺蛳砚方圆只有两百多亩。陈林指着公路靠山一侧高过螺蛳砚约80来米的一片台地介绍,上面叫城半台(意思是当年县城的一半),原来螺蛳砚与它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出现大面积滑波,形成一高一低两片台地,螺蛳穴在滑下来的部分,所以这部分还是叫螺蛳砚。“这里多次滑坡,我母亲讲过,这里最后一次沉陷是生我的1926年,过后就没下陷过了。现在我们挖土种地,地里还有很多瓦渣子,这里做过县衙应该是真实的。”采访中,90多岁的黄绍兰老人接过话题。
我们穿行在螺狮砚的田埂上,发现这里的两百多亩土地泥层很深,也没有石头,泥土的质地与其它地方很不一样。我们用锄头掏挖观察,只见泥土油黑油浸的,呈颗粒状,非常肥沃。
该组70多岁的村民王月华介绍,这里海拔七八百米,气候温和,有利于水稻养份的积累,也延长了水稻的灌浆成熟期,加上特殊的土质,出产的稻谷谷蕙较长、粒粒饱满、颗粒较重。谷子重量比其它地方的每100斤重三四斤;100斤稻谷可生产大米75斤以上,而其它地方的稻谷出米只有65至70斤。煮成的米饭喷香爽口,营养丰富。
由于米质优良,“螺蛳砚米”远近闻名,明朝时候成为皇家贡米。曾任该村村长的郭乾介绍,我们郭氏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就定居这里,明朝洪武二年还在这里修建了郭氏祠堂,清代时祠堂才搬去桥坝河。后来祠堂变成了寺庙,叫缘通寺。解放后利用这个寺庙改成长岭村小。复垦前缘通寺石柱子上还雕刻有“贡品”等字样,家族中代代都传说着贡米的故事。
采访当天,我们根据几位村民的记忆试图找到那根石柱,但开挖几处一直没有找到。“螺蛳砚米”成为贡品,村民们都非常骄傲。黄绍兰风趣地说:“明朝时候我们这里的大米必须上贡,平头百姓是吃不到的,现在我天天吃,所以90多岁了身体还这样健康,哈哈哈哈……”
大米背后的神奇传说
长岭村中传说,螺蛳砚田中间的螺蛳穴住着一个得道的大螺蛳,它经常变身美丽善良的姑娘行善一方。
距螺蛳砚10公里外有一个叫鹿篆垭的地方,住有朱姓孤儿寡母和一个年迈的婆婆。儿子幼小,婆婆老迈不堪,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中年母亲心地孝善,丈夫走后宁愿挨饿,也要先让老小吃饱。一家上顿不接下顿,有时三天两头才能吃上一顿。
有一次连续三天没吃饭了,一家有气无力奄奄一息。第四天早上,饥饿中的儿子突然叫醒母亲:“母亲,你醒醒!你闻到没有?好香哟!”母亲慢慢睁开眼睛,用鼻子一嗅,果然有一股香喷喷的饭味儿。
母亲十分惊讶,推开棕皮被下床,拉着儿子朝厨房走去,揭开锅盖,只见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冒着热气。母子俩好生欢喜,四处观望:“哪位好心人呀?我们给你磕头了!”因长时间没见到米了,一家吃了这顿饱饭后,有了力气,妇人的病也好了一半,领着儿子下地种菜。一连三天锅里都有米饭,一家人甚是惊奇。
▲郭扶镇长岭村村民正在水田里忙着插秧。记者 陈星宇 摄 (资料图片)
妇人心怀感恩,一心要弄清究竟。当晚,他们早早的就休息了。妇人心中有事,克制着自己的困乏。上半夜一切正常,下半夜四更天,她借着房盖撒漏下来的月光,见到来了个美貌姑娘。她手里提竹篮,打开包裹,里面是雪白的大米。妇人压住内心的激动,看着姑娘淘米下锅,生火做饭。
妇人轻手轻脚走到姑娘面前,拉着姑娘的衣角轻声问道:“姑娘!你是哪里来的恩人?感谢你为我们煮饭……”姑娘笑而不答。妇人从未见过她,心里揣摩着怕是神仙吧?拉着姑娘的衣服慌忙跪下谢恩。
姑娘本想离开,但被拉住衣角,只好开口:“我是螺蛳砚的螺蛳姑娘,你家太穷了,但你心地善良守孝道,我来搭救你家。你吃了我的米,病就会好的。今天我现身和你说话了,以后就不能再来了……”说完,姑娘掰开妇人之手,突然消失了。
妇人叫醒婆婆和儿子,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婆婆道:“螺蛳姑娘是仙姑,是我们的恩人,我们好起来了,一定去螺蛳砚拜拜她。”时间一天天过去,妇人的病好了,这家人的日子逐渐好起来了。
▲郭扶镇长岭村村民正在水田里移栽秧苗。记者 陈星宇 摄 (资料图片)
邻居陈家日常对他们有照顾,两家甚好。陈家有一小姑娘乖巧勤劳,有一年夏初突发疾病,多处求医用药不见好转。
妇人心肠好,想到自己的病是螺蛳姑娘用螺蛳砚的大米治好的,便将原委告诉陈家人,建议他们可去螺蛳砚求米给小姑娘治病,或许能有好转。陈家父亲爱女心切,急忙奔去螺蛳砚求米。
螺蛳砚的村民都是郭姓,那时田地产量不高,又是稻谷扬花季节,大家都没米了,父亲多家求米无望,很是绝望。这位父亲心想,稻谷扬花过后壳内就有米浆,我也可以采摘一些回去呀。他趁人不注意,采了几吊弯腰的稻穗速速回家,用手慢慢剥开稻谷,把点点米仁磨成米浆,烧开喂了小姑娘。说来也怪,喝下米浆的小姑娘奇迹般地好了。消息不翼而飞,螺蛳砚的大米成了灵丹妙药,数十里开外生病的人都来买米,米价飙升,村民随着沾光,喜不自胜。
螺蛳姑娘泄露天机,天庭动怒,便指令地脉龙神毁掉了螺蛳穴。据说在螺蛳穴塌陷的前一天,对面观音岩的观音菩萨知道螺蛳姑娘心地善良,便将她接走了!螺蛳姑娘去后侍候在观音侧面。后来人们敬香只知道她是螺蛳仙,但不知道她就是螺蛳姑娘。
不久綦江知县也知道了此事,专程来此考察品尝,觉得这里的米饭的确好吃,于是决定收购一些送往南京。那时明朝刚建不久定都南京,从綦江顺水路直下较为方便,不久“螺蛳砚米”就送入朝廷,宫里上下甚是称赞,于是便被定为了贡米。
演绎至今的“贡米”故事
至于“螺蛳砚米”从何时没再上贡,也无人能说清楚了。据当地传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化装为僧人逃出南京,云游全国各地。他曾在宫中吃过“螺蛳砚米”,知其产自重庆,一路打探,有一天来到了螺蛳砚。当时已近傍晚,他提出在此留宿一夜。当时村民见他满口外地口音,一身破旧的出家人穿着,答应有一个斗筐(1.5米直径的圆形竹器)可以提供,当夜朱允炆就在斗筐内睡了一宿。第二天离去后,有村民曾看到过朝廷缉拿朱允炆的画像,联系起来比较才知他就是建文帝。村民们都非常惊讶,于是将他睡过的斗筐称作盘龙铺,保存了很久。也许就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螺蛳砚米就没再纳贡了,但这只是推断。至今除了贡米的故事还在流传外,螺蛳砚米就是当地人也很少有说起了。
▲稻谷生长旺盛,宛若一幅油画。
螺蛳砚米虽然隐藏在流逝的岁月中,但这里出产的大米包括整个郭扶镇的大米确实米质优良、清香可口。介于北纬28°38'~28°43'、东经106°35'~106°39'之间的郭扶,所辖157平方公里的面积,有近140平方公里海拔在800米至1200米之间,这个区域年平均气温16.5度左右,空气清新纯净,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据专家论证,海拔800米到1200米之间气候是最宜人的,出产的水稻自然也品质优良了。
“我们每年水稻还没收割,就已经预定完了。凡来收购的大商小贩,所收价格都比其它地区要高。”在采访中王月华介绍。他说前些年自己曾经做过过米生意,这里的大米只要一运到綦江城区,报出郭扶大米的名号很快就销售完了。记者在郭扶街上的郭扶香优种植场加工车间看到,一袋袋装好的“郭袋子”香米特别抢眼,该种植场负责人李应国介绍,他每年加工谷子都在20万斤以上,加工好后要不了多久就售光了。
▲村民迎来丰收。
“目前除了这个种植场在经营大米外,还有聚枫(重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平秀种养殖家庭农场也在经销大米,他们的大米都很畅销。”该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郭扶大米虽然品质优良,但是酒好也怕巷子深。”该镇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整合力量,充分调动农户水稻种植的积极性,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做大做强水稻产业;同时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努力讲好“贡米”故事,把郭扶大米品牌做大做响。
END
编辑:胡雪妮丨责编:王 旻 肖健忠
编审:朱兴会 雷文婧丨值班编委:彭巧
监制:胡 梅 孙 萍
END
@綦江文旅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